省级临床重点专科风采——消化内科:
勇攀学科发展新“镜”界
- 发布日期:2025-02-25
- 来源:东台日报
2月20日,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被江苏省卫健委确认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实”字当头,“干”字为先,不断创新,谋求发展,是消化内科夯实学科高质量发展的理念追求。在这条蜿蜒、狭小的“胃肠道”里,消化内科主任崔建华和他的团队正在不断做出大文章。
内外兼修软硬件双提升
“平台决定高度,人才是高质量发展之基!”崔建华说,没有舒适的诊疗环境、先进的医疗设备和突出的医学人才做保障,学科建设发展路程举步维艰。
近年来,为破除学科发展僵局,市人民医院出台扶持学科建设政策,不断完善硬件设施,引进高端内镜设备,突出“请进来、送出去”人才培养,目标直指“学科核心竞争力”。
2021年12月,消化内科内镜中心实现提质升级、新增设备、整合优质资源,重装亮相,全新改造启航。从建科起,消化内科便不断完善布局,经过数年发展,科室设有2个病区,1个内镜中心,病床88张。此外,科室配备了先进的电子胃镜、电子结肠镜、十二指肠镜、超声内镜、胶囊内镜等高端医疗设备,对食管、胃、肝脏、胆道、胰腺、小肠和结直肠等部位的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消化内科积极借力市委、市政府“双一流”政策,与上海、南京、苏州顶尖消化内科团队共同搭建消化疾病诊疗平台。2016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万荣名医工作室”成立;2020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缪林名医工作室”成立;2024年8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李锐团队工作室”成立,消化内科招才聚智工作,迈出重要步伐。科室还每年选派医护人员前往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长海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南京鼓楼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头部“三甲”医院进修,挖掘青年人才的工作潜力。
科室1995年创成盐城市重点专科、2022年创成盐城市重点学科,建成江苏省基层特色消化科省级孵化中心盐城分中心、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疗集团消化内科东台分中心、盐城市中西医结合脾胃病专科联盟,目前,科室有医护61名,其中有主任医师8名,硕士9名,硕导1名,江苏省“333工程”高层次人才1名,盐城市医学青年人才2名,省级学会副主委、委员7名。
开拓技术超级微创精准医治
消化内镜是消化学科发展的一大利器,内镜下治疗具有超级微创、恢复快、可重复等特点,安全、确诊率高,患者负担轻等优势,是当前消化学科发展的主流方向之一。
73岁的周大爷急诊腹部CT提示胆总管结石。结石部位特殊,手术难度颇大,消化内科团队决定对其行十二指肠镜下胆总管取石术。经过20多分钟紧张有序的手术,该患者胆总管结石被悉数取出,患者术后症状明显好转,未出现消化道出血、消化道穿孔、术后胰腺炎等并发症。
84岁的储老太,出现渐进性腹痛、腹胀、尿黄伴恶心、呕吐,提示胆管癌伴梗阻性黄疸。消化内科团队顺利完成内镜下胆总管金属支架置入术,术后患者黄疸逐渐消退、症状明显减轻,食欲好转,生活质量明显提升。
60多岁的倪先生总感觉反酸、嗳气,在胃镜检查中发现食管黏膜病变。消化内科团队通过普通内镜、染色内镜及放大内镜等多种先进手段反复仔细观察病变,高度怀疑为癌前病变。团队为其取组织,进行活检病理检查,诊断为食管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并择期顺利完成内镜下食管黏膜剥离术,手术非常成功,倪先生数天后顺利出院。
随着医疗设备不断更新发展,消化内镜已成为消化内科医生的一把微创“手术刀”,消化内镜可应用范围也在不断开疆拓土,从“诊断时代”走进“治疗时代”。现在的消化内镜,不但看得见,而且看得越来越清、看得越来越准。
崔建华介绍说,2000年后,消化内科内镜下微创技术逐渐成熟,先后开展了超声内镜、胶囊内镜等检查,并开展了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及硬化剂注射术,胃底静脉组织胶注射术,食管、胃肠支架置入术等。2005年后,消化内科紧跟国际国内先进技术发展,先后开展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超声内镜(EUS)等先进技术。目前已累计开展ERCP超过1800例,手术成功率达到95%以上。近年来又相继开展了经口内镜下食管括约肌切开术(POEM术)、胰腺假性囊肿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术、胃黏膜下肿瘤全层切除术、大肠支架置入术、痔静脉曲张套扎治疗、阑尾结石结肠镜下取出术、ERCP的延伸技术(一次性胆胰管内窥镜导管技术)等新技术,为广大患者减轻了病痛。
如今,消化内科在内镜“超级微创”的道路上,一直不断前进,开拓创新,并不断寻求更好发展。
不断打造“有责任、有温度、有能力”的消化团队
近年来,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呈逐步上升的趋势。消化内科副主任陈林指出,在恶性肿瘤发病率前五名中,消化道肿瘤就占了三位,分别是结直肠癌、肝癌、胃癌,而在恶性肿瘤死亡率前五名中,消化道肿瘤占了四位,分别是肝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
消化内科全科医护人员化身百姓的查癌先锋,通过“百名专家走基层”、志愿义诊等活动大力开展消化道早癌筛查,在院内、院外宣传消化道早癌筛查的重要性。“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早癌筛查的重要性,也正因如此,很多人得以在癌症早期即得到良好治疗,很快康复。”陈林表示。截至目前,消化内科已成功筛查并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400余例。发现一例早癌,拯救一条生命,幸福一个家庭。
克罗恩病属于炎症性肠病(IBD)的一种,是一种病因未明、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该病需要较长时间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治疗,且目前克罗恩病是不可治愈的,为终身性疾病,有“绿色癌症”之称。56岁的王女士便是克罗恩病中的一员,7年前,确诊为克罗恩病的她,曾一度对生活失去希望。崔建华主任团队接诊后,带领医护团队耐心、细致、热情地开导和安慰王女士,让王女士深切地感受到了市人民医院“以群众为中心,以员工为核心”的东医家文化精神,并重新点燃了生的希望。经过团队一系列规范化治疗后,王女士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恢复了正常生活。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在崔建华看来,患者和病情是两回事,我们不应该只是询问病情,而是应该站在病人的角度考虑医生该做什么,患者信任医生,才会更愿意配合治疗,患者内心的需求远远不止把病治好了这么简单。
提升医疗技术是所有工作的核心。消化内科分为急性胰腺炎、炎症性肠病、消化道早癌、功能性胃肠病、ERCP等5个亚专科组。科室每月邀请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万荣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缪林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锐教授团队定期开展学科研讨、疑难病例会诊、手术示教等;科室坚持每周开展业务学习,全面提升学科视野和业务知识;科室还主动寻求与医院兄弟科室合作,与介入科、超声医学科合作进行肝胆胰疾病的诊治,与麻醉科合作大幅增加无痛内镜检查及治疗的病例,与检验科合作进行HP等方面的研究……
近年来,消化内科门诊人数、出院人数明显增加,平均住院日从2018的8.07天缩短到现在的6.8天,内镜检查量较前增长20%左右,内镜治疗量较前增加30%左右。
对于未来,消化内科将坚持医、教、研协同并重,不断加强学科内涵,拓展新技术新项目,进一步引领区域消化疾病诊治水平提高,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