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第一会聚焦新型工业化
全力拼经济 擂鼓再出征
- 发布日期:2025-02-10
- 来源:东台日报
黄海之滨,春潮涌动。
2月6日上午,全市新型工业化暨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推进大会召开,围绕工业经济、科技创新、招商引资等作出部署,以起步即冲刺、开局即决战的精气神,吹响全力拼经济的冲锋号。
向“新”聚力释放强烈信号
“市委、市政府的新春第一会,发出了奋进新型工业化的动员号令,头灶镇将坚决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工业强市2025年实施方案,吹响招商引资‘冲锋号’,擂响项目建设‘攻坚鼓’,奏响创新发展‘奋进曲’。”头灶镇党委书记卢克林表示。
“富安镇将锚定目标、攀高逐新,干字当头、争先创优,努力做到以‘优变量’壮大产业集群,以‘新增量’激活发展动能,以‘大总量’彰显富安贡献,奋进新型工业化,壮大新质生产力,力夺首季‘开门红’。”富安镇党委书记丁进东这样说。
“2024年,领胜突破了82亿元销售额大关,2025年,我们有更大的信心再创佳绩。”领胜城科技(江苏)有限公司运营总监贾正红信心满满。她透露,新一年,企业将继续深耕创新,在新技术、新业务上大胆开拓,争取更大突破,“比如新能源汽车方面将持续发力,在3C领域也有新模组组件将陆续量产。”
……
“新”中有产业发展潜力,“新”中有经济发展增量!新春首会定调“新型工业化”,释放了新一年向“新”聚力的强烈信号,为壮大新质生产力、奋进新型工业化写下注脚。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当下所需、发展所急,是未来所系、大势所趋。我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新动能集聚、新业态涌现、新产业壮大,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推动力、支撑力。
将绿色低碳作为产业转型的第一方向,聚焦建材、纺织、机械等传统行业,“断”粗放式发展模式,“舍”低端落后产能,“离”高能耗、高物耗的老路。以磊达集团、东强电缆、远洋不锈钢、和信石油等为代表的一批本土企业进行绿色升级,推进传统产业实现新技术滚动开发、新产品加速迭代、新工艺持续突破,加速向研发制造、智能制造方向更新升级。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不断向核心器件、半导体、智能传感器突破,已成为国内3C结构件和模切件、等电金属结构件、功率模块覆铜陶瓷载板、高纯精密石英制品等重要的产业基地。新能源产业朝着“风光氢储”一体化方向延伸,光伏组件、储能电池的影响力持续增强,成为盐城新能源产业的重要支撑力量。高端装备产业着力做强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工业机器人,新能源装备、印后机械、纺织机械、线缆装备等在行业中居于前列……
紧盯创新研发和场景应用,细化制定未来产业发展方案,专项设立未来产业引导基金,建链培育第三代半导体、低空经济、氢能储能等高匹配度的未来产业,加快推进50亿元半导体产业园、50亿元联合飞机、百亿元“风光氢储”能源岛等项目。
传统产业焕新升级,新旧动能转换正随着新质生产力发展而提质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求新,差异化竞争优势逐渐形成;未来产业超前布局,孕育新的商业前景和市场机遇……
不同行业、不同产业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东台大地将收获更强劲的发展动能。
科技产业创新双轮驱动
2024年,工业主要指标保持两位数增长,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2%;工业实时开票销售1647.2亿元,增量占盐城近55%;工业用电量增长37.1%;五星企业从2020年的2家增长到9家;持续第10年跻身全国工业百强县市,位次前移22位!
来之不易的成绩背后,是优势产业的有力支撑,蕴藏着东台持续集聚的转型发展动能。
整场大会,频繁出现的关键词、句是:“创新”“科技创新”与“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源头动力,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载体目标。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焕新,以产业创新牵引科技创新,正是东台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奋进新型工业化“关键一着”。
对东台而言,工业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是创新活动最活跃、成果最丰富、应用最集中、溢出效应最明显的领域。
3000多家工业企业,科技型企业占比50%以上;去年新增的788件发明专利,96.8%来自于工业企业;功率半导体、3C、储能等产业研究院也都是由企业牵头建设;晶澳、天合东台项目的工艺先进性、产能利用率都是集团最高;全球每四块AMB载板中就有一块来自富乐华……
在高新区,海古德半导体、富乐华科技、贺鸿电子、芯华睿科技缔结成链,初步形成集成电路关键材料产业集群,成为盐城乃至全省集成电路关键一环。聚焦相关领域产业集群重点攻关方向,东台以企业为主体积极强链延链补链,并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构建创新链,解决“卡脖子”难题,锻造“杀手锏”优势,从“跟跑”发展为“并跑”,并逐渐“领跑”。
造飞机、建基地、抓应用。从去年4月份总投资50亿元的联合飞机无人机产业基地项目在开发区动工,到设立30亿元未来产业引导基金全面启动低空经济产业园建设,再到10月份民用无人机试飞运行基地揭牌,成为全省第三家获批县市——一架架轻盈的无人机,将成为东台搏浪“万亿蓝海”的“法宝”。
……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是东台以产业创新牵引科技创新的直接证明。针对低空经济全链条的前瞻布局,则是东台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焕新,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的生动实践。
以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为引领,东台始终将产业、科技创新作为根本动力和主动选择,通过扎实抓好高企培育、专精特新、股改上市“企业发展三件事”,全面构建“点-链-面”创新载体集群。在“点”上,重点引导骨干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积极建设企业技术中心,从而形成国家、省、市级三级培育梯队。在“链”上,重点逐链布局建设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以提升产业链的创新能力。在“面”上,着重发挥典型标杆的示范作用,引导企业争创省级以上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产业科技互促双强。
以科技改造现有生产力、催生新质生产力,创新主体队伍持续壮大、载体平台能级持续提高、创新创业环境持续改善,让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成为我市新型工业化的“最大增量”。
国家和省专精特新“一年翻番”,从2023年9家、89家发展到20家、189家;万人发明专利“两年翻番”,从2022年18件发展到34件;国家高企“三年翻番”,从2021年224家发展到453家……东台,这一片创新的热土,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相互滋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工业强市”孕育新一轮经济发展新引擎
工业是东台须臾不可动摇的“看家本领”和“产业脊梁”。近年来,我市坚持将“工业强市”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首位战略,摆在“四大目标”头版头条,纳入十大重点工作重中之重。
而连续三年以工业为主题召开“新春第一会”,更是进一步凸显了“工业强市”首位战略和“科技创新”第一动力,旨在动员全市上下聚焦聚力、大干快干,全面擂响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冲锋战鼓,持续造浓了奋进新型工业化、壮大新质生产力的火热氛围,打响夺取开门红、奠定全年胜开好局、起好步第一枪。
如何做?大会已锚定方向——紧盯“工业强市”三年行动计划的重要指标、重点工作、重大项目,抓科技、强创新、兴产业,不断增强东台高质量发展的竞争力和“硬实力”。
着力推动先进制造业攀高逐新、强筋壮骨。
强链聚合新兴产业,拓链突破未来产业,升链升级传统产业,协调融合三次产业,加快高端化升级;全面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大力发展根植于实体的数字经济,加快智能化发展;实施节能降碳改造项目,探索应用绿电直连模式,加快绿色化转型。
着力推动重大项目量质提升、见产达效。
发挥“五大比较优势”,梳理“五类企业清单”,用好“五种招商模式”,紧盯“五个关键要素”,引进“五类优质项目”,多招优选扩盘子;紧盯省、市重大项目,早开快建扩投资,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坚持把项目攻坚和企业培育贯通起来,推动达产多产扩效益,打造进阶式雁阵。
着力推动园区载体做大做强、提级增效。
完善“一区多园”管理体制,健全“管委会+集团公司”运营模式,深化改革提高首位度;大力发展外贸新模式新业态,扩大开放提高外向度;充分发挥“项目建设主战场”“科创产业新高地”“蓝色经济增长极”阵地作用,因地制宜做强镇域特色产业集群,放大特色提高贡献度。
着力推动产创、科创加速融合、互促并进。
突出龙头企业牵头、产业研究院支撑、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以企业为主体强化创新策源;积极引导企业与大院大所和科研机构开展“订单式”研发、“投放式”创新,以市场为导向推动成果转化;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改革,探索推行“双元制”职教模式,以人才为根本释放创造活力。
着力推动营商生态如鱼得水、近悦远来。
高频事项一平台办理,致力打造高效率政务环境;完善公铁水空联运体系,用足用活国家一揽子政策,致力打造低成本投资环境;严厉打击破坏、损害营商环境行为,致力打造可预期法治环境……
会议还强调,要坚持招商引资与项目建设双向发力!坚持科技创新与转型升级齐头并进!坚持政府有为与企业作为同频共振!
三个坚持中可以窥见,瞄准自身发展定位对点发力,东台正以“先立”稳大局,以“后破”育新能,方方面面协同发力,激励各镇区部门单位真抓实干、奋勇争先,积极推进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将有力推动经济社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会上还解读了工业强市三年行动计划2025年实施方案。
从定位到布局,从认识到实践,人勤春来早。会议过后,一个崭新的春天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