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馄饨摊 温暖夜归人
- 发布日期:2025-11-13
- 来源:东台日报
夜幕低垂,城市主干道的车流渐缓,老城区鼓楼西路与东亭中路的交会路口却亮起一盏暖黄的灯。晚上9点,77岁的岳如芳正站在铁皮摊车前,双手飞快地捏着馄饨,氤氲的热气裹着浓汤的香味,在微凉的夜里格外诱人。“岳奶奶,一碗馄饨,多放点葱!”刚收工的外卖员丁师傅停下车,熟练地拉开凳子坐下——这个摆了43年的馄饨摊,早已是他和众多夜归人的“深夜食堂”。
“刚摆摊那会,条件简单,就是个简易木架摊,后来换了现在的铁架车,一晃就四十多年了。”岳奶奶告诉记者,年轻时家里条件不好,和老伴商量后决定摆摊卖馄饨,“那时候早上6点不到就起来买菜,他揉面我调馅,推着车走街串巷,一碗馄饨卖两毛钱,硬是把两个孩子拉扯大。”
2008年,老伴因病去世,岳奶奶曾想过关掉摊子。“那天我把车推回家,老顾客们路过都来问,岳婶,咋不出摊了?”想起老伴生前“要给晚归人留口热乎饭”的叮嘱,也看着熟人们失望的眼神,她最终还是把摊车又推回了巷口。如今,每天下午4点,岳奶奶依旧准时出摊,而晚上7点后,女儿金冬琴和女婿朱晓洁总会骑着电动车赶来,“妈年纪大了,我们下班过来搭把手,她也能歇会儿。”金冬琴一边收拾碗筷,一边指着摊车上的食材告诉记者,除了招牌馄饨,他们还加了水饺和手擀面,“有的顾客想吃面,有的爱吃水饺,多添几样,大家能选得自在些。”
“小王要多放辣,李姑娘不吃香菜,老陈爱吃煮得久一点儿的……”采访中,记者发现,岳奶奶对老顾客的口味了如指掌。而大家认准这里,除了不变的老味道,更离不开亲民的价格。8元一碗的馄饨,皮薄馅足,咬下去满是鲜美的肉汁;8元一份的水饺,馅料紧实饱满,裹着劲道的面皮,越吃越香;7元一碗的手擀面,更是劲道爽滑,简单却最暖胃。岳奶奶告诉记者,他们的馄饨皮、水饺皮和手擀面都是当天擀制,肉馅也是现剁现调,绝不留到第二天。“都是给晚归人吃的,食材得干净实在。”这里没有复杂的添加剂,只有食材的本味,每一口都吃得放心又踏实。
摊车旁的折叠桌前,总能看到不同的身影:奔走在夜色中的外卖员、加班晚归的上班族、接送乘客的出租车司机……大家捧着热汤碗,或轻声交谈,或静静用餐,昏黄的灯光下,满是治愈的烟火气。“有次我工作没做好被领导批评了,坐在这哭,岳奶奶没多问,就给我煮了碗馄饨,贴心地说‘姑娘,吃饱了就有劲儿往前走’。”市民小吴说,刚毕业那会工资不高,深夜想吃口热的,岳奶奶的摊子就是她的“避风港”,一碗馄饨既填了肚子也暖了心。
晚上11点半,最后一位顾客离开,岳奶奶开始收拾摊车。女婿负责搬桌椅,女儿则清洗碗筷,岳奶奶坐在一旁,看着忙碌的儿女,脸上露出笑容。“孩子们总劝我歇着,可我闲不住。”她告诉记者,现在每天能卖50多碗馄饨、50多份水饺和30多碗面条,收入虽不算多,但看着大家吃得满足,她心里就踏实。
零点时分,街边的灯渐渐熄灭,岳奶奶一家推着摊车往家走,路灯把三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只要还有人需要这碗热乎饭,我就一直摆下去。”岳奶奶的声音不高,却格外坚定。43年的时光里,这盏深夜的灯,这碗热乎的馄饨,不仅守住了一份烟火气,更用最朴素的善意,温暖了无数晚归人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