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台市人民医院
努力把医疗办成老百姓想要的样子
- 发布日期:2025-01-14
- 来源:东台日报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在东台这片充满生机和希望的热土上,市人民医院作为一所县域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围绕县域百姓健康需求,聚焦学科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医疗水平,用实际行动诠释“努力把医疗办成老百姓想要的样子”。
能力突破,新技术推动“大病不出县”
“感谢人民医院ICU的医护人员,给了我第二次生命!”2024年12月14日,在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病房,51岁的患者夏先生握着医生的手,眼中闪烁着泪光。
半个月前,夏先生不慎失足落水,被救起后呼吸困难、生命垂危,在附近医院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机械通气和升压药等多种生命支持治疗后仍然不见好转,抢救团队当即联系市人民医院申请支援。
在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ECMO救治小组的紧急救援下,夏先生成功完成院际转运,生命得以延续。
“这是我市完成的首例重症患者ECMO跨区域带机转运救治。”重症医学科主任崔广清介绍,截至目前,ECMO团队已经救治30例急危重症患者,这些患者的病情中包括肺栓塞、心肌炎、急性心梗等,救治成功率达55%以上。
同样受益于医疗技术进步的,还有50岁的谢阿姨。她作为全市首例多发性骨髓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成功患者,感慨万千:“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这样的大病在县医院就能治好。”
血液病治疗难度大,不少本地血液病患者想方设法前往外地求诊。为了缓解患者“看病难、看病贵”难题,血液内科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加强能力建设,血液内科主任王小勇告诉记者,科室在急慢性白血病、浆细胞肿瘤、淋巴瘤等诊疗上基本与国内先进水平同步;血友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重型、难治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诊疗患者基本长期生存;出凝血、血细胞单采、去脂及血浆置换治疗为科室特色,在盐城市处于领先地位。
下一步,科室将聚焦常态化开展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突破细胞免疫治疗恶性血液病,力求让越来越多的血液病患者在家门口就能解决血液“疑难杂症”。
普外科精准的微创手术,更是为患者带来了福音。43岁的周先生因肝脏左外叶有巨大血管瘤而十分痛苦。在普外科团队的精湛医术下,他接受了创新的“单孔+1”腹腔镜肝脏左外叶切除术。手术当日,在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肝外六科郭卫星教授的指导下,团队成功完成了这一高难度手术。手术刀口仅两个小孔,减少了患者的创伤,让患者术后恢复更快。此例手术也是医院开展的首例“单孔+1”腹腔镜下肝脏左外叶切除术。
近年来,普外科不断精进技术,实现由传统外科向精准微创外科的转变。据统计,科室每年开展手术2500台左右,微创量就达到七成,越来越多的高龄、疑难复杂患者从技术中获益。
医院要发展,专科是关键。能力提升,是引领学科发展的“龙头”,是实现专科发展的“灵魂”,更是服务一方百姓的“底气”。心脏大血管手术、射频消融术+左心耳封堵“一站式”手术、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覆膜支架隔绝术、电磁导航支气管镜下肺结节诊疗技术、腹腔镜(4K)下筋膜内前列腺癌根治性切除术、腹腔镜下子宫内膜癌根治术、单孔腹腔镜、消化道早癌ESD术、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内镜切除术……346项新技术空白被填补,CMI值由0.98上升至1.06,疾病目录数由1614个上升至2813个,手术目录数由405个上升至1155个,80岁以上老人年均治愈好转数达1.2万人,最高手术年龄达102岁。家门口就能“看大病、开大刀”,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成为了现实。
学科联动,新模式织就“生命守护网”
在市人民医院,多学科联动的救治模式如同一张紧密的生命守护网,为每一个生命保驾护航。
54岁的程先生(化名)突然遭遇交通意外,导致脊髓损伤、多发性骨折等致命伤。尤其车祸引发了主动脉夹层(StandfordA型),生命垂危。生死关头,市人民医院创伤团队立即启动了一支以ICU牵头,包括急诊、胸心外科、骨科、消化科、泌尿外科等多学科在内的抢救团队。在省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专家团队指导下,经过7小时紧张作战,在全麻低温停循环下为程先生开展了“主动脉全弓置换+象鼻支架手术”,手术非常顺利。历时33天,程先生终于康复出院。这场生命与时间的赛跑,见证了医院多学科联动救治模式的强大威力。
2024年11月22日上午,一名1岁2个月大的男婴将一粒核桃仁呛入气管,生命危在旦夕。医院连夜组织了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五官科、麻醉科等多学科小组火速施救,成功取出异物,孩子脱离危险。
69岁的时堰镇塘东村村民黄大爷劳累后出现胸痛,到当地卫生院就诊,检查心电图即刻上传至市人民医院心电诊断中心。不到3分钟,心电诊断中心就传回报告,确诊黄大爷为急性下壁、后壁心肌梗死。随后,黄大爷被转运至市人民医院。
在转运路上,救护车、急诊抢救室、120智慧急救中心实时联通。黄大爷的生命体征数据、复查心电图、血气分析、心梗三项等快速检测结果以及院前急救电子病历,同步传回急救指挥中心、急诊抢救室和院内HIS系统。救护车到达医院后,黄大爷直抵介入导管室DSA,接受手术,成功救治。这种无缝衔接的救治流程,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有效的救治。
截至目前,医院已高水平建立了卒中、胸痛、创伤、高危孕产妇救治、新生儿急危重症救治、蛇咬伤(中毒)六大“救治中心”,不仅让救治效率得到极大提升,而且全方位保障了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
目前,该院胸痛中心已开展冠脉造影检查和手术4000余例,冠心病患者急诊转诊率下降90%,急性胸痛疾病诊疗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卒中中心自2017年成立以来,已完成动脉取栓150例,DNT(患者入院到接受静脉溶栓)时间最短能达到9分钟,通过机械取栓,血管再通率能达到90%以上,很多患者在术后很快恢复自理能力。
示范引领,新服务提高“健康获得感”
“你看,这个一看就要怀疑是消化道早癌。”近日,在时堰中心卫生院,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内镜中心副主任徐康正以其专业的技术,为陈奶奶进行内镜检查,并现场带教。每逢周日,徐康都会如约而至,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专业、便捷的诊疗体验。
当地卫生院联系市人民医院转诊服务中心,为陈奶奶办理了转诊。在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陈奶奶被确诊为早期食管癌。由于发现早,癌肿范围小,医生采用了消化道早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微创手术治疗方案,顺利为其切除肿瘤。
为了让更多像陈奶奶一样的基层转诊患者得到更优质的诊疗服务,消化内科不断提升技术能力,当前已可以熟练开展胆总管结石ERCP取石术、胆总管良恶性狭窄胆管支架置入术等多种技术。诸多患者在消化内科团队的精心治疗下重获健康,精湛的医术赢得了基层患者的广泛好评。
陈奶奶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质量医疗服务,得益于我市深入推进紧密型县域数字化医共体建设。近年来,市人民医院在全市紧密型县域数字化医共体建设中多作贡献,充分发挥牵头医院引领作用,聚集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对外与41家京沪宁等地三甲名院合作,柔性引进165名专家定期来院门诊坐诊、手术示范、带教查房,对内选派学科主治以上医师、管理骨干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派驻服务,全面提高疑难重症诊治能力和整体医疗技术水平。
在医防融合方面,市人民医院也积极探索新路径。市人民医院学科骨干“下沉”基层,打开医防融合的“大门”,主动服务、技术下沉,不仅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还牵头开展了全市重大慢病筛查项目,前移“首诊关”,建立“防控网”。
近年来,市人民医院在全市开展“百名专家走基层暨专病筛查义诊活动”,以前列腺癌筛查为例,泌尿外科积极响应号召,累计开展筛查10万余人,发现高危人群2000余人,500余位前列腺患者成功手术并康复,进一步带动了专科能力全面提升。如今,泌尿外科常规开展三级医院重点专科泌尿外科微创腔镜手术,微创手术率达90%以上。
“近几年,我们聚集临床学科建设,以专科能力提升为抓手,全面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能力,学科品牌影响力持续增强。”市人民医院党委委员、医务科主任王桂宏说,医院建成地市级重点专科26个、质控中心5个,三、四级手术占比达65.07%,其中四级手术量实现翻番;微创手术量占比由2020年的17.01%上升至现在的25.02%,平均住院日降至7.02天。
硕果盈枝辞旧岁,匠心筑梦启新程。新的一年,市人民医院将积极贯彻落实市委全会和市“两会”精神,秉承“看大病、开大刀”的为民情怀,彰显“提能力、带基层”发展格局,锚定“重预防、保健康”方向目标,依托省内外头部三甲医院,聚焦关乎百姓重大健康问题的诊治能力提升,聚力让服务水平更高,专科能力更强,区域群众更满意,奋力建设高水平三甲医院,为东台人民的健康福祉贡献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