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千万里 东亭里 很长情
步履无尽,故事不休
- 发布日期:2024-05-17
- 来源:东台日报
五月的天气,春将落幕,夏意稀松,万事万物都于此间招展昂扬,熠熠明亮。初识东亭里,也是在这个“五一”。
许多人只识得东亭,却不甚了解东亭里。实际上,这处坐落于何垛河畔、东亭桥头的宝藏打卡地,藏着城市更久远的记忆。
东亭里,东亭里,这一次,让我将这悠悠时光说与你听。
1/
在东台城里爱上东亭里,是每一个来客的情非得已。
一江春水沿着街区蜿蜒而过,岸边杨柳依依,衬得那古时候的盐运航道也成了风景。现代化的色彩融入午后的阳光,所见的风景就被勾勒出了鲜活的模样。随意在幽静的小巷里徜徉着,脚下自是轻盈。
是的,浮生偷闲,来觅晚春。
许是知道有人光临,这天突然有了小孩脾性,忽明忽暗的,倒真遂了那句“如翻书般快”,也只是一个拐角的机遇,就撞进了一场淅淅沥沥的雨。这雨也多情,诱的那新叶滚珠,缓缓流入石板皴裂,迫路人踌躇。弄堂落荒,蜿蜒曲折,然后就撞进了扑面穿堂风。
吹到了东亭里的风,是具象的。它扰的何垛河水波泛起,让魁星楼上的风铎嘶哑嘤咛。戏台之上,名伶水袖挥舞,念唱做打,满堂彩。鼓乐阵阵,唱声四起,让东亭里变得鲜活又生动。
夜色渐染的时候,花灯如约亮起,这座颇具历史风韵的文化街区的“结界”才算打开——不远处的魁星楼从氤氲的雾气中伸出了脑袋,雨打风铃,如梦似幻。错落排布的青石砖,特色鲜明的建筑群,再着上些许用江南烟雨磨出的墨,恍惚间竟如那仙境一般。
这时候,各色店铺掌起了灯,将整片街区映的明亮,循着这光,千年前的人间烟火也蔓延至今。有人张罗着美食小屋,手工制作着春卷、茄盒等传统食物,油锅翻滚时,儿时的香气倏尔充斥了大大小小的街巷。也有人捯饬着那一件件承载着传统技艺与美学的非遗物件,发绣、葫芦画、麦秆画、木雕,只一眼就能窥见蕴藏其间的中式美学的痕迹。闹市摆满了各种摊子。玩乐区,投壶的、踢蹴鞠的、玩套圈的,那些常在古装剧里出现的剧情,此刻就在眼前上演。
光是这条街上,便人稠物穰。青年男女嬉笑打闹,留下一抹倩影;好友比拼,看谁更有技艺。还有黄发垂髫,怡然自得,悠然漫步。
小桥流水,青砖黛瓦,枕河人家。眼前是一片水墨,耳畔是溪水咿呀。身处其中,不免有了些许恍惚:古人心里魂牵梦萦的江南,究竟辨的是地理位置,还是眼前的这一片入胜美景呢?
只能说,一蓑烟雨千千句,一纸河山万万明。
2/
在东台人厚重而多彩的历史记忆里,已于战火中湮灭的魁星楼,同被誉为“江苏第一塔”的海春轩塔一般,应该是这片神奇土地上最具标志性的建筑。只是回忆起前者时,多少会夹带着些遗憾。“在没有被毁之前,那可是东台城里最宏伟的建筑啦!”同行的好友悻悻道。
说起魁星楼,要将时间倒拨至乾隆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768年。当时,东台建县,成为了扬州府属八县之一。赋税独立,再加上坐拥淮南中十场盐业之利,让东台这一“鱼米之乡”一时间商贾云集。而市场的繁荣,也让这儿的经济得到长足发展,陆续兴建起了盐运泰州分司厅、东台县署、文庙、武庙、学宫与土城等,城市初具雏形。
但问题也接踵而来——因为过去在教育方面投入不够造成学生基础薄弱,在应试时也是接连落榜,考中举人、进士的更是屈指可数。“一个县,竟没有一处文昌阁!”当时的百姓一致认为,这是因为地舆风水不佳导致本地未能得到文昌帝君与魁星的保佑。虽然这有些许封建迷信的成分在里头,但却也为魁星楼与东台城的故事写下了开头。
带头的人叫金余堂,地方人士,不动声色地召集了二千余人,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于学宫东南(原陶瓷厂旧址)购地数十亩,从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三月动工,历时16个月,花费白银660余两,这才建起了文昌阁,也就是我们口中所说的“魁星楼”。
东台这文昌阁有多美呢?未能有幸见过,但从诸多文献与口耳相传中可以依稀窥见它的样子:砖木结构,阁高24米,八面,三层,第三层开始开了16扇木窗,内有木梯可以登顶,覆盖琉璃瓦,攒尖葫芦形风火铜顶直指苍穹。雕梁画栋,每层顶棚有藻井,富丽堂皇。阁脊上是鸱吻砖雕,八角高翘如飞鸟振翅,形态生动。飞檐翼角下有精铜制成的风铎,微风乍起时,这铃铛便会叮当作响,十分悦耳动听。
“文昌帝君与魁星都是文人尊崇的偶像,所以这文昌阁也叫魁星楼。”一位路过的老教师向我们答疑。他说,在以前,应试前,东台的莘莘学子们都会入阁膜拜,祈求两神保佑,惟愿金榜题名。考中后,还会备以三牲之礼,敬以香烛花红,入阁还愿,“老人们也说,自从这文昌阁建起后,东台自此文运昌盛、福星高照,出了许多佼佼者。”
1905年,清末废除了科举制,大兴学堂,东台县便将中学设立在了文昌阁。1906年,又添一所初级师范学堂,仍在文昌阁。1925-1935年间,文昌阁还是东台县初级中学的所在地,而它也有了除“魁星楼”外的另一个名字——“揽胜楼”。而这揽胜楼,也成为了之后东台崇文重教的象征,培育人才的摇篮。“因为战争被付之一炬,化作灰烬的魁星楼令人伤感!”了解了这一建筑的前世今生,好友忍不住唏嘘。
现在在东亭里偶遇的那座魁星楼,是复建的。虽然挪了位置,容貌也有些许改变,但它只需要静静地伫立在那,家就有了方向。
“这也是我们重建魁星楼的初衷与目标——希望大家能在这复健的魁星楼里,记得住历史,留得住乡愁,接着续荣光。”望着耸立在何垛河畔的魁星楼,市城投集团相关负责人轻声透露。
3/
才下高楼,又上桥头。蜿蜒曲折的水街,似是要诉尽这水乡往事,在亭台楼阁间移步异景,听着古戏台上声声别离,道不出的都是难以掩盖的深情——烟雨中的东亭里,处处都是欲语还休的故事。
不止游客,在东亭里徘徊漫步的,还有许多操着地道口音的本地居民。爷爷带着孙女,阿婆抱着外孙,说的也都是光阴的故事。
“丫头,爷爷奶奶以前就生活在这里,爸爸也是在这里长大的。”“之前哪是这个样子,乱糟糟的,现在多漂亮!”“家乡越来越美,日子也越来越甜啦!”……是呀,在很多人眼里,如今的东亭里早已成了风景,但在故乡人心头,这却是有关老家的记忆与乡愁。
随着城市建设进入存量时代,东台城市更新的关键词从“拆改留”变成了“留改拆”:“留”住有价值的、有历史的和有风韵的,“改”掉有需要的、可提升的与能见效的,“拆”掉破旧危、中梗阻与有制约的。近年来,我市坚持将城市更新行动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以城市更新发力新经济、聚合新动能,在提升居住品质与公共服务的基础上,又留住了历史印迹,增添文化活力。如何为百姓留住乡愁?东亭里的答案,是一场由老旧棚户区到城市会客厅的华丽蝶变。
东亭里位于城市核心区域,是一个注重保留城市记忆和肌理,同时融入现代生活节奏的街区更新项目,主要是通过完善公共服务、盘活闲置资源、融入历史人文等城市更新举措,实现景观重塑,推动旧城复苏——通过一条“生长的街道”重新焕发记忆里“七里长街”的商业活力,发掘悠久历史;充分利用街巷边角地,通过历史激活与活动融入,赋能街巷空间;保留蛤蟆垛本地特有的历史建筑肌理,形成特色街区;在中心广场复建毁于战火的魁星楼,展示历史风貌……
“何垛河公共文化设施的打造,不仅是片区景观风貌与品质的提升,更承载着带动东台整体城市风貌提升和展示东台城市形象与文化底蕴的重要责任。”市城投集团相关负责人直言。
他表示,城市更新将为东台带来综合区域更新、公共空间设施优化、历史风貌魅力重塑以及商业活力再造等一系列变化,推动城市经济、服务产业向品质化、多样化高质量发展,成为时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又一生动实践,“在这里,看得见乡愁。”
在东亭里遥望,虽不能将整座城市尽收眼底,但却能不费吹灰之力地窥见城市的脉络、发展的脉搏。高楼的轮廓被夜色掩映着,灯光如星光,就着微风细浪,让这座城市闪闪发光。
一千次的回眸,一千遍的等待,一千年的东台,继往开来。
“千年万岁,椒花颂声”。这份承诺,掷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