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斗海宝
- 发布日期:2024-02-21
- 来源:东台日报
龙年新春,春潮起涌。
走进弶港镇巴斗渔村,穿梭的海洋季风里散透着鱼、虾、蟹、贝的醉人鲜味。
神往海洋蓝,又听新渔歌的天南海北的友人游客们,在品尝着“天下第一鲜”的日子里,静心聆听着渔娘渔夫们讲述千年三水孕育的“巴斗海宝”的动人故事!
海癞子
海癞子,人称“土海参”。
这其貌不扬的海癞子与海沙蚓、海沙蚕,并称为巴斗滩涂三件宝。
巴斗岸外大米草滩,成为海癞子家族的栖息家园。
海癞子在“冬春一片黄,夏秋一片绿”的大米草下悠闲自得、壮体蓄鲜。
一年一度的四月至十一月,是捕获海癞子的最佳期。捕癞渔民们掌握了海癞子喜雨水、喜浓雾的生活习性,身穿雨衣、头戴灯帽,仔细搜索着卧藏大米草根部的一只只海癞子。
食用海癞子前,须用剪刀破开肚皮,清除内脏,清水洗净,配以佐料,倒入蛋花,待煮熟后一道鲜味绝佳的海癞汤,定会让你尝之叫绝、喝之不厌!
小白虾
巴斗岸外浅海的地理条件、沙洲潮流以及气温水温,特别适合虾类家族的繁殖和栖息。
这片浅海海区虾类品种有红虾、蓝虾、白虾、黑虾、条虾、毛虾、麻虾以及“跳鬼虾”等。其中白虾总群优越于其它虾类品种。
外壳洁白、肉质鲜嫩的白虾,主要产于巴斗岸外“两分水”水域以及东沙水域。
虾类家族有其自身的洄游旺发规律。即:春潮汛期,虾类喜欢白天群游群乐,秋水汛期,虾类喜欢夜间随潮上行。
一年一度的二月、三月是春季白虾的旺发期,十月、十一月是秋季白虾的旺发期。
在捕捞白虾的日子里,巴斗渔民或步行出海或乘船出海,二人一组,哼唱着拉网小调,使用口面6米左右的虾网拉捕潮涨虾和潮落虾。
出水的白虾辅以佐料,成为宴席上解酒助兴的一道特色美味。
黄泥螺
东台百万亩活水沙洲均活跃着泥螺家族的身影。
一年一度的梅雨季节,约有四十万亩连绵相拥的沙洲上泥螺资源丰富,但大多以青沙螺为主要品种。
唯有巴斗岸外万亩纳潮潮滩上生长的黄泥螺,才是泥螺家族里特有珍品。
这种黄泥螺,得益于巴斗岸外西洋水道的“半日潮”,日复一日地输送着一种稀缺的“黄涂泥”。这种奇妙的“黄涂泥”既是泥螺的营养剂,又是泥螺的染色剂,使其永保金黄无沙的本色。
小小黄泥螺,是“贝类家族”的“霸王花”。
每年的早春,冬眠于滩穴内的种螺便伸腰抖泥、打开孔眼,呼吸着天海灵气。当金光灿灿的太阳跃升海面,照射沙洲之时,它们便不约而同、争先恐后地从滩下钻出来显身露颜。一片片、一群群,格外逗人。进入夏日,在滩面较为低洼的存水处,更是它们争先抢占的沐浴清凉之地。在那里,黄泥螺缓缓蠕动的身后留下一道道弯曲的印记。中午,在太阳暴晒下,滩面温度急骤上升,怕热烫的黄泥螺,便又纷纷钻入滩下避暑。每当“半日潮”潮涨之前,善于保护自身安危的黄泥螺也会迅速钻入滩下,以防潮波把它们卷入大洋深处,远离眷恋的“故土涂乡”。
烈日炎炎似火烧的七月、八月,是开滩捕螺的旺季。
巴斗男男女女头裹毛巾,手握捕具,进滩劳作。有的拖网捕,有的弯腰拣,在退潮与涨潮间的三四个小时内,可收获三四百斤鲜螺。盛夏捕螺,是登滩劳作的苦活儿。几个小时,人人大汗淋漓,喉干腰疼。这真是“谁知盘中螺,粒粒皆辛苦”!
巴斗黄泥螺,已荣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识。
黄泥螺系列产品畅销全国大中城市。
黄泥螺的食用方法很多,爆炒鲜螺、腌制醉螺均可。
红口蛤
红口蛤,巴斗岸外潮滩生长的特有贝类珍品。
这一珍品来自一则美丽的传说。
相传很早以前,生活在海底龙宫的小龙女对连陆浅海滩涂上的生物种群充满想象与好奇。
一年“菜花黄”的日子,小龙女喜气洋洋伴随东海前进潮波顺流北行。水路潮波间数不清的黑口蛤、黄口蛤和青口蛤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地春游涌涛长浪中,乐得小龙女踩着潮头手舞足蹈起来。
当小龙女继续踏潮来到巴斗岸外连陆浅海区水域,又见一粒粒口边涂红的蛤子,肥壮胜似汤圆,朝她频频点头,这一幕让小龙女格外动情。
小龙女喜回海底龙宫,有声有色地给父王讲述着所见所闻。海龙王听后,顿生新奇好感,即令管海小神不许在巴斗海区起怪潮、兴怪浪,确保红口蛤家园岁月静好。
红口蛤食用方法多种,带壳煮熟食用,可品尝到原汁原味。
大竹蛏
巴斗岸外海涂土质,水温、盐度十分适宜大竹蛏的生存生长。
大竹蛏,是一种终生厮守一滩的群居型生物。由于体呈圆柱形,且壳薄肉鲜,享有“神仙笛”的美誉。
在弶港老区,传颂着一则“少年蛏王”的故事。
自幼在弶港渔村随母乞讨度日的孙仲明,是位海水泡大的苦渔娃。
孙仲明7岁时,便跟随老渔夫下海杂取换回食物谋生。9岁时,孙仲明发明了钩蛏的双面钩,进滩钩蛏总量赛过成年渔夫。17岁时,便成了远近闻名的“少年蛏王”。当地钩蛏高手们都被他钩岀的大竹蛏“不破壳、不掉鼻、不穿肠”所折服。
抗日战争时期,在生死风波间成长为新四军海防二团团长的孙仲明,不但是令日伪军闻之丧胆的“虎团长”,而且是爱兵如子的好楷模。每一次海战凯旋之际,他总要亲自登滩钩岀成筐的大竹蛏,在红帆船上做成各种蛏菜慰劳指战员们。战士们开心地说道:“喝蛏汤润虎威,牵红帆向胜利!”
大竹蛏可去壳晒成蛏干,可带壳清蒸,还可爆炒新蛏肉,无论何种食法,独特纯真的巴斗蛏味,总令人回味无穷。
斧文蛤
巴斗岸外的西沙、东沙等沙洲盛产文蛤,因形似造船木工板斧,赶海闹滩,喜跳“迪斯科”的采贝人便亲热唤称为“斧文蛤”。
优越于广西沿海、广东沿海、山东沿海、辽宁沿海文蛤的斧文蛤,外壳由两片扇形的硬壳合成,花纹隽美,色泽鲜艳,内壳洁白光亮、晶莹如玉。
斧文蛤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食之清鲜味美,久负盛名。
相传,史上最爱旅游的乾隆皇帝,一生中六次下江南。一次逗留扬州时,知府差专人赴东台沿海采购斧文蛤供乾隆享用。吃腻了山珍海味的乾隆皇帝从未品尝过这味特的佳肴,连称“美哉!美哉!”,即兴写下了“天下第一鲜”五个大字。此后,斧文蛤作为贡品,成为皇宫宴席珍馔,名声大震远播。
斧文蛤可炒、可烧、可炖、可煨、可炝。文蛤肉包饺子是一道越吃越爱吃的舌尖美食。
海沙蚓
巴斗岸外潮间带生长的海沙蚓,因在春、夏、秋盛开时,犹如美丽的原野菊花,赶海人便将其称之为“海菊花”。
海沙蚓有着居滩捕食的特别技能。每次潮涨潮落时,好奇的小鱼小虾乘潮来到它的身旁欣赏它的容颜时,便被它的触须卷入享用。
海沙蚓根基深、抗风浪,且灵敏度极强。专业的采捕人,手握钩子,贴身下插,旋转拉起,一根完整的沙蚓便装入网袋。
老一辈赶海人曾传讲过“日本兵赏花葬海”的故事。
那是抗日战争时期,一艘日本兵汽艇闯入高泥海区。因日本兵不懂“半日潮”涨潮落潮规律,汽艇搁浅在高泥水槽边。退潮后,日本兵远望滩脊上盛开着一朵朵漂亮的花朵,便叽哩哇啦地离艇上滩观看。高泥滩盛产海沙蚓,那日的海沙蚓形成的“花景”格外迷人。几个日本兵越看越着迷,不久,东北大风助推的大潮汹涌而来,将搁浅的汽艇掀翻。几位日本兵听见浩浩荡荡的涨潮声,拔腿往汽艇处狂奔,没走多远,汹涌上涨的海潮将其吞没葬海。
海沙蚓有着滋阴补阳的特殊功效,既可食用又可药用。
海沙蚓烧豆腐,只有在巴斗才能品尝享用到。
梭子鱼
梭子鱼,因形似巴斗渔娘们穿梭结网的网梭而得此名。
梭子鱼与驱浪鱼、海刀鱼、凤尾鱼、梅头鱼、小黄鱼、比目鱼、排头沙并称为本港八大名鱼。
赶海渔民们经过多年观察,巴斗岸外西洋水域是梭子鱼的主产区,储藏量约在一千吨左右。
多年来,专业渔民王益召父子俩在巴斗大湾角南侧堤外港道里插竹布网拦鱼,每年捕捞上市梭子鱼上万斤。梭子鱼结伴成群入网时,网前鱼儿跳、鸟儿叫,漫步拦潮大堤的游客们纷纷举起相机,定格下观海奇景。一次,记者在拦潮大堤上采访挑着满筐梭子鱼的王益召父子,他们高兴地告诉记者,港湾涂泥和潮滩盐蒿是吸引梭子鱼随潮西行入滩的饵料美食。所以,梭子鱼肉嫩鲜美。
红烧梭子鱼,是一道食之不厌的美味。
鳗鱼
鳗,学名鳗鲡,别名叫白鳗、河鳗等。
它既可生于江河,又可栖息深洋。大自然冷酷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规律,造就了鳗的海生河长的特性。
诡秘的岀世行踪和千里的海洋运动,造就了鳗鱼的天生丽质:肉柔软、味鲜美,丰富的维生素A、D,蛋白质,脂肪以及人体必需的各种氨基酸,加上品食后具有的降胆固醇、预防高血压的功能,使得它摘取了“水中人参”的桂冠。
在日本,从江户时代起,就形成了以每年7月20日为“食鳗节”的风俗。日本鳗鱼的年需求量为七万吨到八万吨。
巴斗岸外的“祖宗海”,是优质白仔鳗种的主产区。每年“春风唤鳗归”的鳗汛期间,千舟云集、万网围捕的盛景,堪称世界海捕史上的一大奇观。
耐寒耐温、适应性强、发病率低、成活率高的白仔鳗,其品质优越于欧洲鳗和非洲鳗,成为国内、国际养鳗企业的首选鳗种。
弶港沿海高涂渗水性强的沙性土质,为创办国家级鳗鱼生产加工一条龙产业化基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捕捞白仔鳗、培育黑仔鳗、养殖出口鳗,巴斗渔民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淳朴好客的巴斗人喜欢用活鳗或烤鳗做成别样的待客之菜,传承着东方海角独特的“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