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米酿得春风生 糯液琼浆泛芳樽
陈皮佳酿里的绵长烟火
- 发布日期:2024-12-11
- 来源:东台日报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酒与诗的结合,是最动人的中国味。
也许,不是所有人对酒都会生出诗意、豪情,这需要个人底蕴、认知和经历的加持。可,不得不承认的是,在最广大的民间,酒也是一种普通、日常的存在。
就比如我们东台的陈皮酒。千年岁月里,那种稠绵醇厚,落口甘甜,和串场河一样,滋补了这方土地上的子民。
因为它,平凡的日子里多了微醺的感觉,有了那种可以在思绪上自由驰骋的时刻……
追根溯源一种非遗技艺,史籍的记载最具权威性和可信度。然而,在涉及东台的各类史籍中,目前还没有找到关于陈皮酒起于何时、何人的明确记载。
史籍没有记载不代表不存在,至今没发现,不等于就没有。因为没有“官宣”,想象空间也就多了起来。
在民间,东台陈皮酒的起源和范仲淹有关。范仲淹可谓是东台文化精神的象征,他留给东台的不仅是一座彪炳千秋的捍海大堤,更是一段兼济天下的忧乐情怀。故事和他有关,让东台人不相信,也难。
故事是这样说的,宋朝天圣元年,范仲淹在东台西溪任盐仓监,范母也跟着来了。在东台的日子里,范仲淹勤勉工作,体察民情,民间口碑很是不错。然而母亲的病,却一直让他一筹莫展。原来,范母身体不好,又不喜欢喝那些煎煮的汤药。就在这时,“八珍汤”被一位名医呈给了范仲淹,有黄酒的香,又带着甘甜的口感,范母这次没有拒绝。服用数次后,范仲淹惊奇地发现,母亲的身体日渐好转。
百善孝为先,关于孝的故事,普通百姓爱听。和东台董永传说一样,因为一个孝,故事立根在了最质朴的民间,在一代代百姓中自发传承下来。
不过,故事可不止这些。
故事二:宋天圣二年冬,立志修堤的范仲淹带领东台百姓在海堤旁奋战,可是天公不作美,雨雪连旬,修堤民夫有的风湿病犯了,有的感冒了,可谓病的病,倒的倒,范仲淹心急如焚。就在这时,范仲淹想到了母亲服用的药酒,既然母亲喝了有效,何不给大家试试?于是,他令人配制此酒给民夫服用,果真,民夫饮用后不少人病症好转。
故事三:当时,处于海边僻地的东台缺医少药,特别是妇女产后体弱多病。看到此情此景,范公就以“八珍汤”赈济病民。起初“八珍汤”的水都从高邮湖运过来,装运湖水时间长,而且不方便,范公便令人就近在西溪掘井引水,此井水酿酒,其酒绵甘,酒味香醇,于是此井命名为“醴泉”。
三则故事,都和范仲淹有关。这不是偶然的,正是因为范公在东台爱民、亲民,对黎民百姓的苦难生活,饱含同情和理解,百姓爱戴他,崇敬他,才会用民间故事这样的方式,在千年岁月的“陈化”中,把他和东台,永远联系在一起。
而这些故事,也给陈皮酒注入了酒文化之外更多美好的寓意,它们随着陈皮酒的流传,沁入了东台人的文化记忆。
陈皮酒,顾名思义,就是陈皮入酒。
让我们来看看陈皮和酒这两个元素,一个是燥湿化痰理气的中药,一个是承载了中国人情感和人生的琼浆。乍一看,它们好似风马牛不相及,然而细细推敲,让它们产生交集的,莫过于一个“陈”字。“陈”者,陈化、转化之意。没有陈化的干果皮,算不得陈皮,而酿酒本身,也有陈化这一过程。
《本草纲目》说“陈久者良”,只有经过岁月的陈化,它们才各自成为最好的自己,历久弥香。
陈皮遇上酒,多好的组合。我们可以想象,它们可以是某次偶然为之的惊喜,也可以是自然而然的衬托吸引。
不过,在东台,关于陈皮酒,更广泛的说法是——“陈醅酒”。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东台县志》卷十九《物产·酒之属》中就有记载:枣儿红、竹叶青、玉兰、白烧、元密、陈醅瓮。陈醅瓮即酿制后用瓮贮藏,因与江淮方言“陈皮”谐音又含陈皮,故称之为“陈皮酒”。
无论是因何而得名,不可否认的是,陈化是陈皮酒酿造关键的一个环节,浸渍、蒸饭、淋饭、拌曲、糖化、发酵、开耙、压榨、杀菌、封坛,制酒的环节是类似的,不同的是师傅们对时间、温度和配料比例的掌握,当陈化恰到好处时,美酒便成了。
其实,在很长岁月里,生产陈皮酒的地方很多,东台陈皮酒能够传承至今,名气外显,自有原因。从气候条件上看,东台气候温润,适宜的温度方能发酵出好酒,制作陈皮酒太热易生酸,太冷则发酵不好。
从原料上看,好的糯米是酿酒的关键之一。东台自古便是鱼米之乡,晋·左思《吴都赋》有言“观海陵之仓,则红粟流衍”。《隋书》中说“海陵盛产桃花米”,唐骆宾王《徐敬业讨武曌檄》之文中也说“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一个个历史文献都表明东台种植稻谷历史悠久,产量、品质优良。不仅如此,好水酿好酒,东台水质优良,尤其是串场河、泰东河的水源,水温适中、酸碱度适宜,这也是东台陈皮酒口感独特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配料上看,东台陈皮酒,配有十几味滋补、健身的芳香中药,如党参、陈皮、黄芪、当归等等。如此,使得陈皮酒糖分高、酒度低、酸度低,药香悠长,口感柔和。现代研究表明,陈皮酒中含有丰富有机酸、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类。
曲米酿得春风生,糯液琼浆泛芳樽。当那焦糖琥珀色的陈皮酒被注入酒杯,岁月便在这甜美醇和中得到了慰藉。无论你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我们在一杯酒中,得到了精神上的平等。和某些名贵酒种不同的是,在我们东台,从故事的一开始,陈皮酒就生存在民间。陈皮酒坊在村头、在巷口,在烟火气十足的市井里。
此外,“陈醅瓮”能够出现在清嘉庆时期的《东台县志》上,足以证明,至少在嘉庆年间,陈皮酒已经是东台流传广泛、声望弥高、可以雅俗共饮的酒种。
著名的布衣诗人吴嘉纪曾有诗云“瓮中酿已熟,欲唤衔杯者”“何时有地秋收谷,暇日留宾酿满瓶。”其实,今天的我们已经无从知晓,诗人的酿酒所指,但是很多人都觉得他说的就是陈皮酒。
不是百姓固执,而是百姓偏爱,岁月的独宠里,东台陈皮酒成了无数东台人记忆中的乡愁滋味。
和很多非遗技艺一样,东台陈皮酒的传承采用手传口授的方式,师傅教给徒弟,徒弟再传徒弟,在这种闭环的传承中,每一代传承人的匠心尤为重要,不仅仅是传承,还得带着更为精进的决心,如此,才会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清朝往后,陈皮酒一直在东台民间流传着,而其中规模最大的,莫过于“张二房槽坊”。
今天,我们谈及东台陈皮酒可实际追溯的传承人,张二房是绕不开的。张二房槽坊创始人并不是东台人,但自从槽坊迁到东台后,张二房的生产进入了鼎盛时期。东台成就了张二房槽坊的生意,张二房槽坊也成就了东台陈皮酒的美名。
无论是后来的公私合营东台酒厂、地方国营东台酒厂,还是天成酒业,抑或如今的东台陈皮酒作坊,张二房的影响无处不在。张二房的传承人、槽坊管事、伙计,以及其他与张二房酒坊有过交集的匠人,在传承技艺的同时,也将东台陈皮酒的品牌不断托举。
在近现代,东台陈皮酒有过一段辉煌。
1956年,东台城七家私营槽坊组成公私合营东台酒厂,张二房槽坊亦在其中,生产方式逐渐由手工操作转向机械化流水线生产。1985年,陈皮酒车间被划出并扩建为地方国营东台陈皮酒厂,单一生产东台陈皮酒。2000年6月,酒厂改制为东台市天成酒业有限公司,取“妙境天成”之意。
东台陈皮酒的非遗传承人周春倩收藏了不少陈皮酒的资料。从他的收藏上可以看到,过去的东台陈皮酒酒标,根据酒的档次、酒瓶的不同有所区别,曾有过白底棕字、橙底金字、绿底橙字、青底红字等等风格。多数酒标上“陈皮酒”三个字为打印字体,唯有20世纪80年代一个橙色的酒标,采用了东台书法名家鲍审的手书。该酒标上,“陈皮酒”三个字为行书,飘逸灵动。1984年,为参加美国芝加哥世界博览会,当时的陈皮酒厂还设计了具有欧美风格的高颈酒瓶。
一座城市的努力,让陈皮酒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达到了一个生产高峰。1982年,陈皮酒车间具有年产500吨的生产能力,两年后,这个数字达到了2186.65吨。生产能力提升的同时,酒的品质也不断提升。技艺传承人在沿袭“张二房槽坊”中药浸泡秘方的同时,根据市场的变化以及现代人口味,对制酒配方进行了部分调整,使得陈皮酒“有黄酒应有的药香和陈皮香,味甜美醇和”。
于是,荣誉接踵而至。1987年获中国首届黄酒节质量评比一等奖,1988年获中国保健品金鹤奖和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铜质奖,1994年又获全国黄酒协会银质奖。2004年荣获江苏省名牌产品,2009年被列入江苏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道酒,还引起了一些著名作家的兴趣,在1987年的盐城丹顶鹤散文节上,白桦为它题词“何以延年,陈皮佳酿”;袁鹰称赞它“借问佳酿何处,酒家盛赞陈皮”,此外,何为的“美酒佳酿,足可铭赋”,吴强的“香飘万里,展翼齐飞”等等。
时间走到今天,我们发现,不问时代如何发展,不管生活水平如何变化,陈皮酒始终在。各种大大小小的陈皮酒作坊散落在民间,东台特产品店里,陈皮酒依然是东台心中认可的地域文化名片,也仍然有一位位东台人在进行陈皮酒的研究。
也许今天的陈皮酒不复当年的盛景,然而谁又能说,盛景不会再来?或许,就在不久。
今天坚持的星火,正是明天的希望。
不惧今天,只管大步向前,岁月不负有心人,明天依然有万种可能。
相信你,东台陈皮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