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为 余热生辉

——银龄也可别样“彩”!

  • 发布日期:2024-10-28
  • 来源:东台日报

“既要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又要老有所为。”今年重阳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代表回信,提出殷切希望。67岁、73岁、80岁、85岁……在东台,也有这样一群人,退休不退岗,老当益壮,用心用情描述着新时代最美“夕阳红”。

半生赤心守陵人顾平

清晨7点的三仓烈士陵园安静而肃穆,烈士纪念碑前,67岁的顾平一如往常向英烈致敬。67岁对于许多人而言,理应是退休安享晚年的年纪,而顾平却选择志愿担任陵园顾问和讲解员,用声音传递红色力量。最忙的时候,他一天要接待4000余人次,讲解10余次。这不仅是对身体的考验,更是对信念的坚守。

回首往昔,顾平的一生似乎早已与这片陵园结下不解之缘。1981年,退伍回乡的顾平,毅然放弃热门安置岗位,提出要到一没编制、二财政不发工资的三仓烈士陵园“站岗”。三仓烈士陵园工资微薄、条件简陋,但他却毫不在意。工作前3年,顾平每月30元工资都是打的白条,但每每有人劝他换岗,都被坚定拒绝。他亲手搭建工棚,打砖井,用马灯照明,凭公社开具的介绍信到各单位跑捐款,一点一滴改善着陵园环境。陵园建设过程中,顾平19岁的女儿不幸因病离世,但他忍着悲痛,坚持完成陵园烈士塔建设展陈。

43年来,顾平跑遍全国收集红色文物2000余件,整理上传2238名烈士名录,跨越40万里为37名无名烈士寻亲成功,把昔日简陋的陵园打造成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民国防教育基地和党史学习教育基地。他自学电脑,每年编辑上传弘扬铁军精神文章100余篇,被广州新四军研究会授予“传承铁军精神奖”,受邀参加纪念新四军成立80周年大会、纪念粟裕诞辰110周年大会并发言,先后获得“全国红色文物保护感动人物”“江苏好人”“江苏省双拥先进个人”等荣誉。

2017年5月起,他退而不休选择继续坚守陵园。作为镇“百姓名嘴”和盐城唯一的全国老兵宣讲团成员,顾平每天不是在陵园就是走村进校开展宣讲,年均宣讲红色文化100余场。在备课、宣讲之余,他还担任市好人缘助残协会三仓志愿队队长,走访残疾人1491人并为他们捐款,用于帮扶困难家庭,连续6年被表彰为“东台市优秀志愿者”。

这一切的背后,都源自顾平对初心的坚守与执着。1976年,20岁的他毅然说服父母和未婚妻光荣入伍。1979年,主动请缨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他,目睹战友们不幸牺牲时立下誓言:“活着的人一定要带着逝者的使命,报效国家、一生奉献!”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人生的前三分之二时光在陵园度过,他许下庄严承诺,“守护好脚下这片红色热土,我还能再干四十年!”

古稀文化守望者 朱厚宽

“朱爷爷,上次您教的《长征》,我唱给您听……”“朱爷爷,这是我这周练的毛笔字……”每逢休息日,富安镇朱厚宽的家里总是热闹非凡。一群孩子在他的带领下唱红歌、练书法、学写诗词度过惬意时光。而这样的忙碌,对于73岁的朱厚宽而言,早已习以为常。

从镇人大副主席位置退下来的朱厚宽,本应享受幸福晚年。但他脚步不歇,退休后担任富安镇关工委主任和老区建设促进会分会会长,将传承红色文化、关爱青少年成长视为己任。面对镇上留守儿童和困境学生的教育难题,他毅然决定创办“老少同乐红色书屋”。短短几年,他省吃俭用,陆续投入十余万元,购买红色图书,订阅报刊,添置文体器材,将书屋打造成孩子们的温馨港湾。

“我是共产党员,为老区的孩子,我愿这样做。”面对旁人的不解和质疑,朱厚宽总是这样坚定回答。他不仅为孩子们提供学习场所,更用爱心和耐心为他们撑起了一片天。在他的帮助下,许多困境学生得以顺利完成学业,实现人生理想。

除了红色书屋,朱厚宽还是一位不知疲倦的“老黄牛”。他深入挖掘家乡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编写《富安英雄谱》《富安抗战故事》等红色乡土教材,累计30多万字,极大丰富了青少年的课外阅读。老伴见他,为了这些材料时常起早贪黑,忙到深夜心疼地说:“老朱,你上了年纪了,早点休息,保重身体要紧啊。”他听后总是哈哈一笑,卷卷袖子说:“不能歇啊,明天还有明天的事。正因为年纪大了,才更要加把劲。”

朱厚宽对家乡历史文化情有独钟,被誉为“富安活字典”。他撰写的《富安盐文化》《富安地名文化》《富安民间故事》等为古镇留下了大量历史文化符号。旧镇改造中,他更是挺身而出,据理力争,成功保护九处明代民居,为富安赢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殊荣。他耗时5年主编《江苏名镇·富安镇志》,成为江苏首批、盐城首部全媒体志书,被修志专家誉为“富安修志模式”在全省推广。其事迹多次被“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新华报业网和《扬子晚报》等各级媒体报道,个人也荣获全国和省关工委工作先进个人、盐城市正能量之星等多项荣誉。

如今,朱厚宽已是一位古稀老人,但他依然精神矍铄。他说“七十人生难服老,衣胞大地写新章。只要我还能动,我就要为富安的文化传承和孩子们的成长尽一份力。”

耄耋仁心医者 汪荫华

霜降三旬后,蓂馀一叶秋。深秋的清晨寒意尚浓,80岁的江苏省名中医、主任中医师汪荫华,已早早来到市中医院北关院区。每逢周二、周四她的出诊日,过道里总是门庭若市,求医者络绎不绝。尽管年届八旬,但汪老的精神状态依然饱满,总是如亲人般耐心细致对待每一位患者。

“现在感觉如何?失眠症状有没有好转?”汪荫华温柔地询问着刚坐下不久的患者宫女士。宫女士因严重失眠近一年来备受折磨,神情恍惚,头痛难忍。经过汪荫华一个多疗程的辨证施治和耐心调理,症状明显好转,她感激地说:“多亏了汪医生,我现在感觉好多了。”

在汪荫华的工作站里,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上演。来自时堰镇的赵女士患有严重的“脑鸣”症状,头脑里常年“嗡嗡”作响,不得消停。经过汪荫华的耳穴埋籽和验方调治,症状逐渐改善,她逢人便夸汪医生医术高明。

汪荫华出身中医世家,自幼便立志从医。她系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并随国医大师深造学习,为走上中医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基础。她好学博识,勤于思考,善于运用“内病外治”理论治疗急症、疑难病症。在她的诊室里,常常能看到她一边指导患者口服中药,一边配合使用耳压、刺络、敷贴等疗法,极大地提高了临床疗效。

除了精湛的医术,汪荫华更以高尚的医德赢得了患者的尊敬和爱戴。她常说:“为医最贵爱心、诚心、良心,而忌私心、偏心、贪心。”在她的眼里,患者没有贫富贵贱之分,只有病痛需要治愈。她的诊务繁忙,但每次坐诊都不会按时下班,日工作时间有时长达12小时以上。

汪荫华不仅潜心医道,还注重传承。她将自己的临床验案总结成《汪荫华传承经验荟萃》,希望将中医先贤的智慧结晶传承下去,惠及更多人。她的助手黄颖说:“中医自古不分科,中医师须广收博纳,以‘持有’应‘万变’。汪主任就是这样一位博学多才、精益求精的中医师。”

如今,汪荫华已是耄耋之龄,但她依然坚守在中医临床一线,用自己的医术和爱心为更多的患者带去健康和希望。

杖朝笔墨传情者 徐国恩

“一笔下来要顺畅,不能来回描。毛笔字讲究的是笔力和气势,就像做人一样,要有骨气和底气……”每逢暑假,在三仓镇“假日少年驿站”,总能看到一位戴着眼镜、头发花白的书法老师。这位杖朝之年的老人,便是现年85岁的退休老校长徐国恩。自2018年“假日少年驿站”开班第一天,徐老便主动请缨,担任书法班的老师,整整6年从未缺席。

在假日驿站的书法课堂上,徐国恩总是最早到、最晚走的那一个。不管刮风下雨,还是酷暑难耐,8点半的课,他基本7点半就到了。提前写好板书,给来得早的学生改作业,手把手指导……每当有新学员加入,徐老总是从最基本的握笔姿势教起,耐心纠正每一个细节。他常说:“书法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修养,它能让人静下心来,感受生活的美好。”

课堂上的徐老认真严谨,时而俯身指导,时而亲手示范,从不因“乐趣”而敷衍任何一堂课。在徐老的指导下,孩子们逐渐爱上了书法这门传统艺术。他还自费购买毛笔、宣纸和墨水,专门自制手写教材。每当看到孩子们认真书写的模样,他都十分欣慰,“我愿意为孩子们做这些,看到他们一点点进步就够了。”

在“假日少年驿站”,徐老不仅是一位传道授业的老师,还是孩子们心中的榜样和依靠。每当有孩子遇到困惑或挫折时,他总是耐心倾听,鼓励他们重拾信心。在他的陪伴下,孩子们不仅学会了书法技巧,更学会了如何面对困难与挑战。

三仓镇“假日少年驿站”创办以来,已经为数千名留守儿童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和活动平台。在这里,孩子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收获了快乐与成长。而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像徐国恩这样的老一代教育工作者的默默付出与坚守。

徐老说:“我虽然退休了,但我的心永远属于教育事业。我愿意用自己的余热为孩子们的成长贡献一份力量。”正是有了像徐老这样的无私奉献者,“假日少年驿站”才得以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孩子们心中的温暖港湾。

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97亿,其中低龄老年人占比55.83%,人数约为1.5亿。这些低龄老年人健康状况更好,受教育程度更高,社会参与意识也更强烈。我市同期60岁及以上人口36.95万人,该年龄段中国志愿服务网注册志愿者52000余人,其中像顾平、朱厚宽、汪荫华、徐国恩这样的老年人还有很多。

老年是人的生命的重要阶段,是仍然可以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重要人生阶段。鼓励和支持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积极引导老年人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是对新时代老年生活的重新认识和定义。这不仅仅需要老年群体的一腔热血,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如制定老年人就业、创业优惠政策,完善老年人劳动权益保障法规,为老年人提供教育提升机会,搭建老年人就业、志愿服务、健康咨询等一站式服务平台等,让老年人绽放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