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农田水利工程管护见实效——
汩汩清流润良田
- 发布日期:2023-09-18
- 来源:东台日报
秋日的东台,沃野千里,铺绿缀黄。此刻,这一片土地上正悄然孕育着新一季的丰收。
“种下的稻子已经抽穗,顶多一个月就可以开镰收割了。看目前的长势,今年一定是个丰收年!”经济开发区双新村九组的田埂上,农户张秀华笑得合不拢嘴。
9月是水稻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科学合理的灌溉很重要,事关穗数与粒重,关乎农民能否将“饭碗”端得更稳、捧得更牢。
梁垛镇梁西村的水稻已进入灌浆期。这两天,村级水管员张红平忙得脚不沾地——该村9个泵站,3.4公里斗渠、农渠,数公里圩堤等农村小型水利设施,都在她的管护范围内。“不仔细不行啊,村里2000亩左右的庄稼都指望着它‘喝’水呢!”张红平说。
要想庄稼长势好,农田水利得管得好。农村小型水利设施,是农业发展的命脉,建设好、管理好农田水利设施,是夯实农业发展的“耕”基,重建轻管不可取。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将全市998座圩口闸、167座堤东封闭闸、386座排涝站、972.191公里圩堤、1763座灌溉站全部纳入农村公共服务运行机制的管护范畴,同时通过落实管护队伍、明确管理责任,逐步建立起建设、管理发挥效益的良性运行机制,水利管护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乡村振兴的水利基础不断夯实。
张红平是我市选聘的364名村级水管员之一。村级水管员如何履职?我市农村水利基础管护体制改革取得哪些成效?前不久,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
每村至少一名村级水管员——
“小毛病及时修,好用更耐久”
“前几天我已经把农渠里的杂草清理掉了,今天主要是看看有没有不小心掉进去的农用垃圾、枯枝落叶。”9月1日上午,张红平起了个大早开始巡护农田。
清理完垃圾,张红平开始检查灌溉泵站,为接下来的灌溉做准备。“水稻虽然喜欢水,但不能盲目给水。水少了影响生长,水多了破坏质量。”张红平一边仔细检查,一边向记者介绍。确认泵站没有问题后,她在手机上记录下刚刚在巡查过程中发现的,因农机碰撞导致的农渠损坏区域的位置与长度,并将其反馈到工作群中。“现在管护得勤,小毛病及时修,好用更耐久。”张红平说。
作为农业大市,我市境内河网密布,农田灌排渠系发达,小微型水利设施多,要管好这些水利设施并不容易,单靠水务部门难以应对。早在2012年,我市就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的通知》,要求各镇(区)建立健全小型水利工程管护机制,选聘村级水利工程管理员,确保农村小型水利工程长效扎实管护。
“村级水管员通过市场化方法面向社会择优选聘产生,要求具有一定管理能力、懂业务的人员担任,部分由村(居)干部兼任。”市水务局副局长王祖峰介绍,按市里要求,每个村至少配备一名村级水管员,主要负责指导村(居)内水利工程管理,协调解决工程管理中的有关问题。各村选聘后需定岗定责定酬,并签订管护合同,培训后方能上岗。
张红平就是村干部兼任的村级水管员,凭借着一双“铁脚板”,“上任”没多久就做到辖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底数清、情况明。针对村里圩堤翻耕种植情况,张红平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对农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村干部带头解难题,管护工作更好做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村民参与的良好氛围与环境也悄然形成。“发现农渠破损的情况,村民们都会在第一时间主动告诉我,圩堤上再也瞧不见耕翻种植啦!”张红平笑着说。
农民自治组织搭台唱戏——
“谁用水、谁管理、谁受益”
除了五烈镇东里村党总支书记,程江还有个身份——五烈镇东里圩农民排灌协会会长。
“东里圩农民排灌协会有1034户会员代表,这1034户会员代表就是东里村的全体农户。通过协会,会员代表能投票决定村里小型水利工程设施的位置规划、管护人员的任命聘用等,让工程建在需要处、人员用在心坎里。”程江说。
我市结合自身水系特点,以通榆河为界,堤东地区以堤东灌区管理处牵头,成立“东台市堤东灌区农业用水行业协会”,各镇区以村、场为单位,水务站为纽带,成立用水分会235个;堤西地区以镇为单位成立用水协会。
市水务局统计,全市范围内,共成立用水协会12个、分会364个。东里圩农民排灌协会就是其中一个。
杜如宝原本在村里从事流动机泵打水的活计。因经验丰富、技术过硬、为人靠谱,他本人自荐后,经东里圩农民排灌协会统一投票,高票当选东里一组的村级水管员。得到大家的认可,他干起工作来格外认真,“村民们哪里有需要,我就往哪里去。”杜如宝说。
谁用水、谁管理、谁受益。协会做“媒”,村民参与日常维修管护,让东里村6478亩农田内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在有人管、管得好的同时发挥了最大的经济效益——农田排灌水利用系数、灌溉保证率均得以提高,农业灌溉水费也从亩均水费130元直线下降到每亩55元,让农民真正得到大实惠。
“成本降了,效果好了。我们既是改革参与者,也是受益者。”东里十组村级水管员程友宝负责管护的高标准农田里,种着自家的一部分水稻,“现在灌溉及时,稻田‘喝’上了清洁水,稻米产量、品质都有所提高。”
高品质的东里大米也获得了市场的青睐。“稻米虽然还没成熟,但农民的‘丰收季’已经到来了。”程江透露,今年,盒马鲜生、京东、天猫等大型线下商超、电商平台与东里村“壕”气签下6万吨稻米购销合约。而这即将销往全国各地的6万吨稻米必将东台大米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叫得更响。“好水产好米,好米卖好价。”他感慨道。
专业化团队“物业化”管理——
“每天一巡查、日常都维护、问题及时修”
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管护难,非东台独有的问题。
水利部、财政部2013年3月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仍存在管护主体缺失、管护责任难以有效落实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工程安全运行和效益充分发挥”,建议“建立社会化、专业化的多种工程管护模式”。
如何建立社会化、专业化的多种工程管护模式?除选聘村级水管员、引入村级社会化组织参与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外,我市积极探索管护方式,通过招聘专业化管护队伍,丰富管护模式、补齐管护短板。2021年7月底,高新区通过招标对境内14座闸站、闸涵建筑物的管护对外发包,由专业管护公司管护;经济开发区水务站统一聘请8名专业人员对区内17座闸、站、涵等小型水利工程进行管护……
范红兴是一名资深高压电工,加上从事防汛工程管护8年,他拥有丰富的从业经验。做了38年电工,他对闸站里的电器设备了如指掌,“每天一巡查,日常都维护。”范红兴还有一名搭档,是一位专业的机械工人,叫做范国军。他主要负责的是闸站里机械设备的管护。双人、双岗,负责三个闸站。
“防汛设施主要涉及的就是电力和机械方面的问题,所以在人员的聘用上,我们更倾向于电力工人与机械工人的组合。”经济开发区水务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样的人员构成,不仅能满足基本的巡查、管护需要,在发生突发情况时,只要不涉及更深层面的设备技术性问题,他们都能够解决,“尤其在主汛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高新区、经济开发区创新性地将防汛工程进行专业化外包、“物业化”管理,开创了我市基层水务社会化服务的先河。“我们认为,搭建专业化管护队伍是未来管护模式的发展趋势。”王祖峰直言,这样社会化的管护模式“更直接、更高效、更精准”,既能有效解决管护主体缺失、管护责任难以落实的难题,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设备的正常运行。
考核动真碰硬——
“经费根据考核结果兑现”
高新区的托管运营经费每月为13.82万元。这数字看着不少,但想要全拿到手,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儿。
“经费根据考核结果兑现。考核低于90分,每少一分就会扣去2000元。”高新区水务站相关工作人员直言,强化督查考核,切实增强了管护实效,也规范了管护人员队伍。
为进一步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我市制订《东台市水利工程管理实施办法》,明确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细则,并相应制定考核办法、建立考核机制,明晰辖区内小型水利工程“三权”,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建立起适应我市实情的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
翻开村级水管员考核评分表,考核满分100分。小型排灌泵站、水闸工程设备是否完好,运转是否正常,灌排渠系沟道是否畅通,低压管道输水及喷滴灌工程是否保持通畅,量测仪表显示是否正常,圩堤上有无违法占用,绿化养护情况等都是其中的考核内容。张红平介绍,村干部每月会对村级水管员打分,镇水利站也会派考核员到各村考核。
“镇里派来的考核员都不是该村居民,每天下沉2-3个村,一周对每个村轮访一次,通过常态化巡查,努力做到考核结果客观公正。”梁垛镇水务站相关负责人直言。
光考核村还不够,市财政局、水务局联合委托第三方按《关于开展2022年度小型水利工程管护考核工作的通知》,按半年分两次对各镇区管护情况进行考核打分,“根据考核情况,我们会同市财政局一起下发整改通知,要求各镇区整改到位,将整改情况和结果及时上报。”市水务局水建科工作人员袁前峰告诉记者,各镇区的管护奖补资金将于年终按照考核兑现。
严格退出机制,考核动真碰硬,既规范了管护员队伍管理,又增强了管护实效。袁前峰透露,经过督查考核,我市小型水利工程管理越来越有成效,有力促进了我市农村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夯实了农业发展的“耕”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