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欢迎您!

6A级生丝炼成记

——以专业技术养好蚕

  • 发布日期:2021-06-03
  • 来源:东台日报

叶海慧 文/图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锚定“争一流、创唯一”的高位追求,发扬“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拼搏精神,对标“领先、一流、前列”,突出“首创、引领、标杆”,聚力高质量,提振精气神,与高手比拼,与强者对决,城乡各地呈现出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生动局面。从工厂车间到农田大棚,从招商一线到服务窗口,从项目工地到征收现场,各项工作“争”出新高度,“创”出新境界。从今天起,本报开设《现场直击·争一流 创唯一》专栏,刊发系列“争”“创”故事。

 

6A级,是生丝中最高的等级。

全国桑茧第一镇,被誉为“中国茧都”,蚕、茧产量、质量连续20年摘取全国乡镇桂冠的富安镇,是国内唯一能够批量生产6A级生丝的地方。

“6A级生丝要求苛刻,需要净度95%以上,清洁度99%以上。一根丝的粗度只有头发丝的1/4,且一万米不能超过两个瑕疵点,拉起来以后要像白纸一样。”江苏富安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卢克松如是说道。

卢克松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茧丝绸行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多年来,在他的引领下,富安蚕桑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生产技术由粗放型走向集约化,蚕茧质量和经济效益由发展初期的全省末位到如今跃居全国榜首。他介绍,想要达到6A级生丝标准,首先要保证蚕茧的品质,而蚕茧的品质则由蚕的品种及蚕的饲养过程来决定。

目前,富安牌6A级生丝选用的是苏优2号三眠蚕。该品种是富安茧丝绸公司与中国农科院国家蚕研所密切合作,经过3年反复试验、多轮打磨研发成功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具有饲养时间短、抗病强、茧质好、丝长质软、产量高等优点。今年,富安共养930张新品,目前已陆续“上山”结茧,比四眠蚕早一星期,综合产值比四眠蚕高10%。

富安镇西场村蚕农陈桂萍今年饲养7张苏优2号三眠蚕,经过23天饲养,5月25日晚间在一行7人的共同努力下,全部顺利“上山”。因26日气温较低,趁着有太阳,她将纸蔟由潮湿的蚕室全搬到大院中,利用光照加速蚕茧排泄,一定时间后,再搬回蚕室。这是富安蚕农总结摸索出来的“室外预挂”“室内营茧”法,这种方法结出的茧污渍少,更纯白、干净,适合在低温天气使用。

同村养殖大户崔成根是当地赫赫有名的养蚕能手。今春,他响应号召,养了9张纸的新品蚕种苏优2号,已完成“上山”。他介绍,蚕儿娇贵,吃讲究,蚕室温湿度也要掌控好,“今春气候对蚕的正常生长是极为不利的,但是通过镇技术人员精心指导和各个蚕农认真饲养,目前情况很好,预计每张纸产量达100斤左右,产值在3000元左右。”

从蚕种选择到饲养控温、控湿,从防病用药到上蔟天气选择,富安蚕农不断研究总结,总结出一套护理体系,并形成了从镇到村到养殖户的全方位服务体系。

从富安茧丝绸公司蚕桑站技术员吕广祥处获悉,桑蚕技术服务站在每个养蚕村都配备一至两名技术员及一批科技示范户,按照统一桑蚕优良品种、统一小蚕共育技术、统一消毒程序、统一蚕药蚕具物资供应、统一桑园治虫、统一产前产中产后全程化技术服务等“六统一”标准服务。蚕茧的高品质不仅源自于品种的创新和种养环节的规范,更得益于接续不断地突破求新。目前,富安养蚕正探索由人工饲养向机械化饲养转变,力求解决老一辈养蚕人老化、年轻人不愿养蚕的问题。

在富安蚕桑产业园智能化养蚕区3号蚕室里,60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摆放着两台家蚕饲养机,分为8层,每层摆放着近200筐蚕。蚕农陈平介绍,饲养机不仅节省人工,还可节省空间,“两台机器共饲养蚕15张纸,只需4名工人就可以完成桑叶采摘、切割、喂养等工序,轻轻松松。”

据悉,大蚕最后一期喂养所需的桑叶占据所有周期的80%,需要的劳动量最大,占据蚕室的空间也最大。饲养机的研发运用,不仅加快了喂养速度,确保蚕能吃足、吃饱,也将原来传统喂养的空间从横向向纵向发展,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减少了蚕室空间投入。

以养好蚕、结好茧赢市场,自然也就卖得好价格,富安蚕农与加工企业富安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市场双赢。“富安镇茧价全国最高,比周边地区要高10%,因为我们对蚕茧要求高,老百姓养起来很不容易,所以我们更要追求高产、优质,让农民劳有所得。”卢克松说道。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