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欢迎您!

传承铁军精神 矢志奋力前行

周黄村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幸福村庄

  • 发布日期:2021-06-19
  • 来源:东台日报

草木葱郁,苍松翠柏。溱东镇周黄村条龙河边上坐落着一座英雄赞歌纪念碑,纪念碑墙中央写有“英烈故里,红色传承”八个红色大字,两边镌刻着周如学和黄宝香两位烈士的革命事迹,前面的卧碑里安葬着两位烈士遗骸。时常有周黄村群众来此缅怀两位革命先烈,不仅仅因为周黄村村名源自周如学、黄宝香两位烈士的姓氏,更因为他们不畏牺牲,铁骨铮铮的英雄气节,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周黄人。

周如学1910年10月出生。1946年,他不惧敌人恐吓,加入游击队,很快被提拔为游击队相关负责人。1947年10月,周如学秘密回西湾河侦察敌情,此时国民党反动派正进行“围剿新四军”行动,在敌人地毯式搜查中,周如学不幸被捕,壮烈牺牲。黄宝香1887年6月出生。1947年10月,国民党反动派联合“还乡团”开展秘密行动,得到情报后,时任联络员的黄宝香迅速赶到夏家舍通知游击队转移。当敌人大批人马赶到时,游击队早已安全撤离,而黄宝香与敌人撞了个正着,被当场抓获。“他被抓之后虽受尽酷刑,但没有向敌人透露一个字,怒火中烧的敌人将黄宝香当众杀害。”原周黄村党支部书记刘存龙向记者回忆那段历史,眼里含着泪花。

70多年前的战火硝烟早已散尽,但两位烈士的精神却激励着周黄儿女接续奋斗。过去,周黄人出门就是河,动身就得船,交通很不方便。新中国成立后,周黄人筑圩建闸,避免村民遭受水患。荒田开垦成熟田,基本上形成桥、闸、田、林、圩综合配套的防洪排涝体系,创造了“堤外一片白茫茫,堤内一片绿葱葱”的奇迹。上世纪80年代,村两委一班人又大胆提出土地流转概念,除保证村民每人6分地的生活保障田外,其余土地村集体统一安排,并把公路两侧土地调整出来作为工业预留用地。通过土地流转,村民变“股民”,合作社按股分红,户户有股份,年年有红利,大大促进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土地流转先人一步,快人一拍,关键在于基层党组织的有力推进。”周黄村党委书记费圣宏说,激活各领域党员“红色细胞”,强化服务功能,在实践中锤炼广大党员党性和能力,从而提升全村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更好服务群众,增强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广大党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筑起支撑经济发展的“红色堡垒”。工业园区刚起步时,党员干部一家家走访企业,不成功决不罢休,最终,华威标准件、溱标不锈钢等一大批企业入驻。一届届两委班子坚持不懈挂钩服务企业,为企业保驾护航。东台市凯诚不锈钢制品厂负责人费正根30年前创业,从事不锈钢拉丝生产销售,逐渐做大做强。“这么多年,我们从个体户发展到现在年产值几百万元的私营企业,离不开党员干部的关心和帮助。”费正根说。如今,周黄村已吸引境内外46家企业和120家个体工商户入园创业,其中规上企业16家,纳税超500万元企业3家、超100万元企业6家。全村1500多名劳动力进厂务工,并吸引外来务工人员2000多人,人均收入达3.9万元。

如今的周黄村,人居环境优美精致,产业发展欣欣向荣,文化底蕴繁荣深厚,村民幸福指数逐年提升。去年8月以来,周黄村结合自然风貌、资源禀赋、历史人文,提炼出“水韵莲乡、情动周黄”的主题,展现乡村振兴的革命豪情、创业激情、水乡风情。抓住人居环境示范区建设机遇,回应百姓所盼所愿,下大决心、花大力气整治环境,通过治污、拆破、出新,确保环境提升与业态打造同步推动,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周黄。在服务产业发展上,在便民服务大厅设立企业服务代办点,提供用工、租房和金融等方面帮助;成立企业职工子女辅导室,提供学业教育、红色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建立共享会议室、共享图书室、共享会客室,为园区内企业商务接待提供共享空间。在打造旅游业态上,借力毗邻的溱湖5A级风景区,力求吃出特色、购出品牌、玩出品位;与文投公司合作,建设溱东水乡主题餐厅,开发水产、水禽、水蔬特色餐饮;创办“鱼菱蟹藕”文创产品,建设“1+N”经营业态,“1”即建设溱东特色产品展示销售创意中心,“N”即在村庄布局多点产品售卖区。充分发掘周黄村水乡文化底蕴,放大良渚文化品牌,建设良渚文化展示厅、书画摄影艺术吧、溱湖刻纸体验区等文化空间。

“今后,我们将继续围绕人居环境示范区建设,大力度推进老村庄改造,高起点建设村民集中居住区,以水绿生态人文环境为特色,建成滨河风光景观,彰显‘村在园中,园在水中’的水乡风情,推动乡村旅游向纵深发展,进一步提升全村群众的幸福指数。”谈到未来,费圣宏表示,周黄人在革命先烈的感召下,将继续奋发图强,大力弘扬铁军精神,矢志奋力前行,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奔跑追梦。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