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回家”
——盐城市零散烈士墓(东台)集中迁葬仪式侧记
- 发布日期:2021-06-11
- 来源:东台日报
记者 张一峰 陈美林 丁然 /文 张莉琳 /图
6月9日,上午10时许,在三仓烈士陵园内,伴随着荡气回肠的《思念曲》,36名公安干警手捧烈士棺椁庄严地来到烈士纪念碑前。每一个棺椁上都覆盖着鲜艳的国旗,这是国家给予他们的荣誉,也是人们对烈士最高的敬意。
当棺椁缓缓放在灵台上,在场的每一个人都静默了,脱下帽子,全体肃立,大家向烈士棺椁三鞠躬。
为盐城市零散烈士墓(东台)举行集中迁葬仪式,让36位英烈“回家”,从现场到网络,整个东台都在关注,在敬仰。
功业常齐天地永,红旗自有后人擎。铭记,是为了更好地传承。
这天,他们搬入“新”家
整齐的军装、白手套,这一天,36名退役军人再次穿上军装,他们是自愿来为烈士“起灵”的。
在东台陵园都市壁陵里,36位烈士的棺椁静静地陈列着,国旗罩棺椁,烈士永安息,每一个看到棺椁的人,都不自觉地静立、默哀。
这些烈士,在东台陵园“小住”了有一个月了,战争年代因为环境恶劣,他们有些就地安葬,有些则被家人接回,散葬在各镇各村烈士家属家庭的房屋前后。
尊崇烈士,告慰英灵。近年来,我市按照要求对零散烈士墓有计划地进行修缮维护,将无纪念设施的零散烈士墓,迁入当地镇烈士陵园或三仓烈士陵园集中安葬。
早上8时,36名退役军人志愿者整齐列队,在壁陵前庄严“起灵”。他们手捧烈士棺椁,缓缓走出墓区,一步是一步的哀思,一步是一步的庄重。
8时40分,两辆写有“名纪功勋 致敬英雄”“忠魂不泯 浩气长存”字样的大巴车驶出陵园,大巴车前方,警车和铁骑闪着警灯全程护航。从高新区到344国道、226省道再到三仓镇,一路上,一群身着制式警服、头顶荣耀警徽的人民警察用最庄严的礼仪、最崇高的敬意、最规范的警容为烈士迁葬护航。开道护送、路口执守、陵园敬迎,一个个特别的方式,只为表达人民公安这支流淌着红色基因的盛世守护者的由衷敬仰、无限哀思、真诚缅怀。
9时20分,护航车队驶入三仓烈士陵园内。从今天起,这里就是烈士们的“新家”了,在这里,他们将和一大群烈士忠骨“作伴”“比邻”。
始建于1945年的三仓烈士陵园,是苏中四分区为纪念抗日战争牺牲的120名烈士而建,陵园内设有抗日烈士纪念碑、粟裕墓、三仓保卫战纪念亭、烈士墓群、红军园等。迁葬于此,是政府对烈士英魂的告慰,也是为了今后更好地祭奠、传承。
烈士陵园苍松肃立,翠柏静哀。上午10时,革命烈士纪念碑前,迁葬仪式正式开始。《思念曲》起,36名身着制服的民警接过退役军人志愿者手中的烈士棺椁,礼步行进,参加仪式人员全体肃立,行注目礼。
迎烈士棺、奏国歌、宣读烈士生平、行鞠躬礼、恭送烈士棺椁进入卧碑墓区安葬。悠长的思念曲在陵园上空萦绕,更萦绕在人们心间。追忆着革命烈士的忠魂和壮举,他们又上了一堂与众不同的党史课。
泪水,在他们眼中闪光
仪式现场,烈士家属列队里,一位耄耋老人数度落泪。
他叫李永根,来自南沈灶镇晨光村,36名烈士之一的李永林便是他的哥哥。烈士生平事迹上记载,李永林1930年出生,1947年参加革命,1949年在江阴战场上牺牲。对于这些,李永根印象比较模糊,比哥哥小11岁的他,只记得哥哥参军后,每次听到战火声,母亲都会伤心欲绝地在屋后呼唤哥哥。“哥哥当兵后回来过两次,有一次人家给他洗澡,还从身上擦出了弹片。”提到这儿,李永根老泪纵横。
李永根对哥哥的最后一次记忆,是一个夜晚,哥哥回家探亲,他嚷着要和哥哥睡,哥哥拗不过,就让李永根睡在他和战友中间。谁知半夜里,哥哥忽然起身,招呼也不打,立马蹿到了屋后的林子里,消失不见了。
再次见到哥哥,便是一块墓碑和一个棺椁了。接到哥哥牺牲的消息,李永根和母亲一同去了江阴,将哥哥“接回了家”,葬在老家。从此,每一个清明,祭奠哥哥成了一家人的重头戏,从他和母亲两个人,再到他自己的小家,从少年到青年,再到如今的白发满头,一年不落。
所以,当听说要把哥哥迁葬到三仓烈士陵园时,李永根心里还是有一点点的不舍,毕竟,哥哥离自己远了嘛。
可是,党和政府记挂着哥哥,哥哥从此也有了更多的人祭奠,他又欣慰不已。
在陵园,李永根特地来到英烈墙,寻找哥哥的名字。因为已经81岁高龄,眼睛不太好,他特地请同行的人帮他寻找。当旁人指出哥哥名字所在位置时,李永根站在那里,良久良久,不说一句话……
这次来陵园,李永根还有一个伴儿——同村的包中信,他的哥哥包中礼也是36名烈士之一。
包中信记得,当兵参军,是哥哥的梦想。原先哥哥在家放牛,帮助父母养家糊口,可是哥哥一直觉得,自己有更高的理想,这时村里有人提及,为何不去当兵呢?哥哥立马就动心了。在哥哥看来,上战场、保家卫国,这才是他的理想人生。
哥哥从当兵到牺牲,前后两年时间都不到。战死在东台运河战争中后,包中信和家人用村里的小船,将哥哥的棺椁运了回来。那一刻,哥哥成了全村人眼中的英雄。
跪在哥哥的新墓前,包中信一遍又一遍地抚摸着墓碑,从此,这儿是哥哥的“新家”了,党和人民一起祭奠他。
在烈士墓区,85岁的郭柏琳则在父亲郭海涛的墓前一拜再拜。父亲33岁参加革命,仅一年就英勇牺牲在董乐陈家桥。父亲牺牲时,她才七八岁,对父亲记忆不多,更多的是母亲的泪眼,那几年,几乎每次清明祭扫父亲,母亲都泪流不止。这次来三仓烈士陵园,郭柏琳带上了儿子、孙子、外甥,一行五人共同前来。
这次的相聚对于郭柏琳一家来说,挺不容易的,儿孙们散居在南京、无锡、扬州等地,工作都比较忙,可是听说要为爷爷、外公迁葬,他们立马放下手中的事情纷纷赶了过来。
缅怀,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这一天,现场参加活动的,除了烈士家属、各部门负责人,还有三位特别的老人。
他们是曾经战场上保家卫国的老兵周竹林、郁翔、潘春耕。这一天,他们三人胸佩军功章,坐在了队伍的最前面。
“让军人得到尊崇,让烈士得到告慰。”96岁的周竹林14岁参加新四军当粟裕的警卫员,第一次上战场,巷战拼死三名日军,一战成名,火线入党。解放战争年代,他先后担任粟裕警卫排长、某部连长,参加过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上海等100多次战斗,荣立特等功三次、一等功五次,被授予“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华东地区野战军“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这一天,周竹林既是见证36名烈士迁入三仓烈士陵园,也是看望安葬在这里的战友。
站在墓区,面对烈士英灵,88岁的郁翔,再次行起了军礼。郁翔曾是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文化教员,以笔为枪,在战场上为战争的胜利鼓与呼。这天,老人激动地说,烈士们为国家牺牲了生命,我们应该去怀念他们。如今,我们落后挨打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新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为国家更加强大、更加美好而努力奋斗。
牢记历史、缅怀英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方式。
在现场,五烈镇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董文激动万分,一直以来,为退役军人服务,他觉得特别光荣。在他看来,军人们为了国家以牺牲奉献为己任,身系国家民族安危,服务好退役军人,就是对军人的一种尊崇。这次,为了让烈士有个好的归宿,他积极与烈士家属沟通联系,实地查看烈士墓碑现状,为烈士迁葬做足了前期准备工作。“告慰英灵,传承烈士精神,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董文表示。
当天,市融媒体中心全程跟踪采访拍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画面,都记录着社会各界对英烈的敬重。中心编发的活动相关抖音短视频点击量超41万,新华社现场云浏览量达3万多。
“落叶归根,魂归故里。”“有时间一定去看看英雄们。”“今天的好日子是你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抖音视频一发出,网友们纷纷点赞留言。
一位网友十分激动自豪:“我叔叔就是其中一位烈士!”他说,这是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以后会每年去祭拜,哪怕多走一些路,但一定会让家里小孩记得家里的祖辈是烈士。
告慰英灵浩气长存,铭记历史继续前行。
正如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负责人所说,此次将散葬烈士墓迁入三仓烈士陵园,是落实慰烈工程的具体举措。一方面告慰先烈,另一方面激励全市党员干部弘扬烈士精神,继承先辈遗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打造幸福东台作出更大贡献。
是的,在我们东台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一百年来,2000多名优秀儿女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了建设祖国和保卫家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建党百年之际,将36位英烈集中迁葬三仓烈士陵园,既是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和无限敬仰,也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党课和具体实践。
除了三仓烈士陵园,在我市,红色地图几乎覆盖到全市各处,从海边的红帆起锚地到三仓革命老区,从唐柳人民打鬼子到将军树,从沙杨村到五烈镇,红色的星星之火,照耀着如今我们继续前行的路。
以36名散葬烈士迁葬为契机,深入挖掘红色教育资源和烈士精神内涵,积极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我们东台在路上。
讲好烈士故事,传播红色文化,营造崇尚英雄、缅怀先烈的社会氛围,我们东台在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