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帆嵌入如画美景 巴斗荡起渔家风情
- 发布日期:2021-04-07
- 作者:蔡凤军 张一峰 /文 杨阳/图
- 来源:东台日报
晨曦初升,朝露未散,紧濒黄海的美丽渔村——弶港镇巴斗村在晨曦中醒来。村子入口处,一只巨型“文蛤”舒展彩翼起舞迎宾,“巴斗渔乡”四个大字缤纷秀丽;红帆池上,喷泉伴着音乐的悠扬腾空而起、高高跃出;老船长小屋前,初心广场上的红帆船在阳光下静静伫立;正在打造的海鲜一条街上,一家家店铺或重新装修或陈设店面,纷纷忙开了。
从巴斗党群服务中心向东不过200米,清亮的海鲜饼店里,新烙制的海鲜饼香味扑鼻,一旁盛放着色彩诱人的馅料、佐料:晶白的是虾,暗白的是文蛤,鲜红的是猪肉……店堂内侧,装扮时尚的女士正忙着张罗。“您是来体验的游客?”记者问。“我可是土生土长的渔家女。”对方答。一旁的村干部笑着介绍:“她是店老板周巧云,刚刚被评为孝老敬亲最美弶港人!”眼下,正是“近海小取”的收获季节,周巧云老公姜文书一早就出海了。两口子在村里新建的巴斗鱼市租了个门面,鲜货上岸即卖。村里打造海鲜一条街,周巧云又把原先放渔具的仓库拾掇干净,开张办起了海鲜饼店,很快就小有名气,买饼都得提前预订。这几天,村里还张罗着帮她设计包装进行网上推销。夜幕降临,拂面的风儿带着一丝丝海的味道,忙了一天的周巧云与大妈大嫂们一起跳舞怡情:“天冷的时候就在‘渔民之家’里跳,现在气温高了,就在广场上跳。”
巴斗村下辖两个村民小组,201户669人。“巴斗”得名,是昔日渔家辛勤劳作的现实写照。相传200年前最初来此谋生的姜姓兄弟,以杂树芦苇搭棚,用乱草秫秸铺成地铺,吃饭无桌凳,就把贮粮的笆斗翻过来当成桌子,“笆斗”由此而来,后更名为“巴斗”。革命战争年代,红色海防团御敌海上,新四军第一支海上武装力量从这里起锚远航,红帆船队筑起最长的“海上生命线”。改革开放,勤劳的巴斗人激发创业热情,“近海小取”取出大花样,渔民收入在有着“苏北小香港”之称的弶港镇也位于前列。世纪之交之年,近海渔民搞起海水养殖,巴斗村党总支先人一步,村集体领办众鑫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村里统一发包,村民都是股民,不仅每年有上万元红利收入,而且可以竞标养殖,或到合作社打工。村集体有了生蛋的“母鸡”,年收益达200多万元,村里统一规划,渔民建起洋房,渔乡换了新貌。江苏省美丽乡村、江苏省人居环境示范村、江苏省乡村旅游重点……一块块金灿灿的荣誉牌纷至沓来。
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东台沿海生态效应日益显现:入选世界遗产保护地,上海康养小镇花落东台,东台城市副中心启动建设……新使命,新担当,巴斗村再度立在转型发展的潮头浪尖。村党总支联动推进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和产业融合发展,巴斗村又一次脱颖而出,成了备受关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现实样板。
围绕打造“花园式”人居环境,实施老村庄整体改造提升。小洋楼统一出新,墙壁上装点特色彩绘,路道旁鱼舟成景,晾衣杆“变身”船桨造型,空调外机、垃圾箱罩等均绘上海鲜图案……恍惚间,仿佛置身大海的怀抱。村党群服务中心、农民公园、渔民之家、标准化卫生室、微动力污水处理站,一处处公共服务场所应有尽有。巴斗人正从“口袋有钞票向生活有品质”阔步迈进,村党总支响亮提出:“要让巴斗村民过上比上海人更优质的新生活!”
深挖红色文化传承,独具巴斗特色的渔旅产业蓬勃发展。漫步渔村,“红色元素,渔家风情”令人印象深刻。你可以从红帆桥上眺望,于初心广场上徜徉,倚红帆船边留影……忆往昔,红色海防团“壮怀信仰、驮运曙光”,燃情 峥嵘岁月;你可以到老船长小屋里坐坐,到巴斗鱼市走走,漫步海鲜礼品屋、民宿、海鲜饭店……;看今朝,“湖边春色分外娇,一株杨柳一株桃”,渔村荡起别样风情。你还可以在海潮清吧里停一停,到巴斗泉驿站逛一逛,在三水滩度假区游一游,尽享海天一色无限风光,体味渔民由“靠海吃海”向“养海富海”的精彩转型。
渔乡牧歌清新自然,致富大道越走越宽。受益最大的是巴斗村民。去年,全村新增集体积累280万元,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5万元。特色水产品弶港文蛤、弶港泥螺获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海鲜一条街上农家乐、民宿、海鲜特产店迅速增加,仅海鲜饭店就发展到10多家。巴斗海鲜饼、巴斗海鲜包、巴斗烤虾、巴斗黄泥螺等特色海产品叫响绿色品牌。村民张石贵早些年在自家小楼办特色民宿,客源一年比一年多。每逢“五一”“十一”等节假日,海内外游客蜂拥而来,房间都得预订。现在,村里统筹打造海鲜特色风情街,张石贵主动把自家民宿投归巴斗旗下。他说:“跟党走,听党话,走富路,享幸福,日子越过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