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息壤 飞鸟天堂
条子泥美丽海湾建设纪略
- 发布日期:2021-11-30
- 来源:东台日报
这里是地球上最大的息壤,沧海桑田的演绎可以为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太平洋西岸唯一未被污染的海滨圣地。
这里尊重自然,黄海国家森林公园可以为证。中国沿海地区最大的人工森林——黄海国家森林公园,绿色氧吧里人们“洗肺”“养心”深呼吸。
这里保护生物多样性成绩卓著,数百万只候鸟诗意栖息繁衍可以为证。世界自然遗产地——条子泥景区海天一色,万鸟翔集。
东台条子泥湿地,因港汊形似条状而得名,是全国首家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泥质潮间带湿地、规模最大的辐射沙脊群,是全球九大鸟类迁飞区之一的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中心节点,世界极度濒危物种——勺嘴鹬以条子泥为主要集聚中转区。今年国庆期间,央视连续7次密集报道条子泥湿地。
近年来,我市以“美丽海湾”创建为契机,扎实推动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湿地保护修复等各项工作,扎实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高水平建设长三角最美“绿心”,致力打造美丽滩涂风光,守护这方候鸟天堂,绘制一幅万物和谐、绿色发展的生态画卷,努力让美丽海湾成为东台的崭新名片。
坚持源头管控 扎实保护海洋生态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规划统领布局、开发资源、塑造特色。强化规划引领。高标准编制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红线保护及湿地保护等专业规划,严格执行生态空间“三线一单”制度和主体功能区规划,坚持“多规合一”,在一张蓝图下做好规划的整合、统筹工作,全面停止新增围填海项目,全面禁止商业性开发项目占用滨海湿地资源,从源头上保护好自然生态,最大程度为生态建设多留空间、留足空间,实现更可持续发展。
强化生态管控。我市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总面积514.98平方公里,其中陆域97.22平方公里、海域417.76平方公里。邀请南京大学专家评估生态保护红线,将保护区内涉及的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耕地和巴斗、蹲门两村调出红线范围,同时落实补划措施,净增面积0.48万亩,切实守住生态红线、耕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红线。
强化制度保护。2011年我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严禁化工等污染项目进入沿海地区的议案》,明确凡化工项目一律不引,凡未通过安全环保评估项目一律不建,将高能耗、高风险、有污染的项目一律拒之门外。2019年盐城市人大常委会发布《盐城市黄海湿地保护条例》,从制度上加强黄海湿地的长效保护,维护黄海湿地生态功能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
坚持陆海统筹 厚植绿色生态底色
围绕海洋、湿地、森林于一体的独特生态系统,着力放大生态优势,厚植人文底蕴,叫响“世遗湿地”“天然氧吧”品牌,带动我市经济、政治、生态、社会效益“四提升”。
突出湿地保护,彰显“自然美”。做靓湿地公园。拥有沿海湿地总面积23.1万公顷、占盐城市三分之一。设立总面积12746公顷的盐城市条子泥湿地公园,对标世界级景区高标准打造,划定观鸟体验、渔趣体验、踏海体验、鸟类保护四大功能分区。合理布局4个海岸驿站,打造20米高观鸟塔,开工建设鸟类博物馆、勺嘴鹬主题馆,让“珍稀鸟类、辐射状沙脊、黄海海波”最美风景尽收眼底,并通过4A景区景观质量评审。加强系统修复。全省率先编制滨海湿地修复规划,推进东沙、高泥、滨海、条子泥4个湿地保护小区建设,自然湿地保护率达69%、居全省第一。陆域上,实施海岸线生态修复27.6公里,建设生态廊道20公里。投入7000万元拆除蹲门围垦养殖区所有地面构筑物,退渔还湿1.7万亩,受到省主要领导肯定。海域上,2017年对涉及自然保护区的77宗海域、约20万亩停止续期,先后整治条子泥堤外滩面1.2万亩互花米草,近五年放流文蛤种贝约350万粒、各类海洋生物苗种3亿尾。增强碳汇能力。加强沿海滩涂湿地保护,突出抓好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建设,3700亩碱蓬“红地毯”杜绝一切开发利用,切实保护“潮汐森林”自然景观,最大限度发挥条子泥湿地“固碳”功能。同时,拥有全国沿海地区最大的平原人工生态林——黄海国家森林公园,被誉为江苏的“塞罕坝”。
注重物种保护,突出“生态美”。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条子泥向海而生,因鸟闻名,有着“鸟类国际机场”之称。全球最大的淤泥质海滩更利于多种生物的生存,实施“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带生态修复,维持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吸引了420多种上百万只鸟类在此驻足、停歇、繁衍,最大的单个群体4—5万只、飞行长度6—7公里,其中23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物种名录。近期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期间,“黄海湿地遗产地生态修复案例”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特别推荐案例”。打造高潮位候鸟栖息地。在条子泥湿地距离候鸟觅食区最近养殖区专门开辟720亩,这块鸟类保护组织编号MFC720高地,投入百万元实施微地形改造、裸滩湿地恢复、生态环境整治并实行封闭管理,打造了国内第一块固定高潮位候鸟栖息地,被人民日报称赞为自然遗产生态修复的“中国样本”。今年6月,来自国内外的水鸟生物学、生态学、海岸带综合管理专家共同制定出全球第一个高潮位栖息地管理实施细则——《720亩高潮位栖息地管理实施细则》,10月13日在《焦点访谈》作了专门采访报道。今年10月初,栖息地鸟调数量13万只,比去年净增3万只,观测到的鸟类种群新增22种。珍稀濒危鸟类逐年上升。世界上仅存500多只、有“鸟中大熊猫”之称的勺嘴鹬近一半在条子泥觅食、换羽,停留长达3个月,与丹顶鹤、麋鹿并称为盐城“吉祥三宝”。今年10月8日至10日,央视3个新闻频道面向海内外、连续三天直播推出特别节目《寻找勺嘴鹬》,条子泥湿地火遍全球。小青脚鹬作为全球濒危物种,条子泥湿地的种群数量从不到600只到今年的1164只,连续两年刷新观测记录。
强化文旅融合,增添“人文美”。共建科创载体。与复旦大学共建湿地保护联合创新中心,与北京林业大学联合建立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与深圳“红树林”基金会合作设立勺嘴鹬联盟秘书处,开展湿地保护、鸟类迁飞区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等。擦亮“世遗”名片。开发“亲近世遗”亲子线路、“鸟类天堂·生态东台”研学线路、“海滨湿地·世遗之旅”生态游等精品线路,进一步放大“世界遗产地·东台条子泥”品牌效应,让公众享受到“岸绿湾美、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海湾,2019、2020年分别有66.3、99.7万人次游客,今年国庆期间接待游客超12万人次。做优生态文章。立足生态资源禀赋,促进“生态+康养、体育、农业”等业态融合发展。举办半程马拉松、湿地骑行、足球、篮球等赛事活动,全国铁人三项公开赛、乒乓球全国邀请赛等国家级赛事在条子泥举办。深挖红色底蕴。深度挖掘红帆精神、渔号子特色,制作专题片、创作主题歌、举办摄影展,组织条子泥“观鸟季”“爱鸟周”等活动,弶港巴斗渔村入选文旅部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引导公众走进海湾资源、了解海湾功能、参与海湾保护。
坚持为民导向 持续优化生态供给
下好湾滩治理“一盘棋”。全面落实“湾滩长制”,由市主要领导担任市级湾滩长,制定年度任务清单,实行市、镇、村三级联动治理。成立条子泥湿地服务中心,组建常态巡湾管理队伍,安装14处联网监控设施,联合公安边防不定期夜巡,实行“人防+技防”的网格化管理。建立“湾滩长、林长、河长、检察长”四长协作机制,推动行政刑事衔接,用“检察蓝”守护“湾滩美”“生态绿”“河道清”。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不计一时得失,实施更严的落后产能淘汰标准,倒逼企业转型发展。2011年以来从取消化工产业定位入手,持续不断推进化工企业的关闭、搬迁、转产,累计关闭化工企业超130家,取缔地条钢、中频炉生产企业41家,退出砖瓦生产企业26家,去年关闭了我市最大的危化品生产企业。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全市新能源装机容量达2304兆瓦,年发电量超过30亿千瓦时、占去年全社会用电量的62%,年节约标煤6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00万吨。画好一体治水“同心圆”。统筹抓好骨干河道整治、治污工程建设、近岸海域水质,建立22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开展问题排查、监测溯源,实施控源、截污、疏浚、补水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