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啦!
- 发布日期:2020-09-02
- 作者:陈美林 班雪凡 张晨 刘煜/文 张珺斌 杨阳/图
- 来源:东台日报
秋风吹开了九月的诗行。
沉寂了一个暑假的校园,又热闹了起来。
迎着朝阳、背上行囊,9月1日,全市中小学生喜迎新学期。
新的校园、新的书包、新的文具、新的书,心情也是崭新的。
一个个活泼的孩子,像极了跳跃的音符,奏出了这个季节最动听的声音。
14个新教室投入使用
新学期的第一天,实小启平校区扩建工程14个新教室投入使用,孩子们走进既熟悉又陌生的学校内,东瞅瞅西望望,眼里充满了好奇。
广阔的教学区、四米宽的走廊、宽敞的新教室……整片教学区域焕然一新。教室内,老师正操作着智能一体化的教学设备为学生们讲授“传递抗疫精神”的开学第一课,教室内鸦雀无声,学习氛围浓厚。
新建的4层新教学楼包含14间教室,校方将六年级所有班级全部安排了过来。“新教室不仅比旧教室更加宽敞,采光和通风也更好,设备更先进。”该校负责同志介绍。新教学楼与老教学楼之间搭建了天桥可以互通,新教学楼的优势展露无遗。“教室宽敞让学生不感到拥挤,走廊宽阔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安全隐患。”
不仅是学生感到新奇,老师们也一样。“新设备具有人体交互功能,投影上可以直接触屏操作,手机上的图片可以直接投屏,设备里还自带矩尺、圆规等各类教学器材,还有很多未知功能可以探索,真是太好用了。”教师姜勇感慨道。
搬到新教学楼的学生江奇芮非常兴奋,“学校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环境,我们要好好珍惜,努力学习。”她说。
新高考,我们准备好了
2021届是新高考的第一届,新课程、新高考方案的实施将对我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带来重大变革、产生重要影响。
“理想的命题会让未来的语文试卷结构、测试形式不再固化,由原来的知识测试为主,素养测试为辅,转变为知识测试为辅,素养测试为主。”东台中学语文教师朱晓红介绍,新高考语文卷将更侧重于在具体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目前高三年级复习计划已启动,同学们和老师们都在奋力备战新高考。
作为三大主科之一,新高考将语文学科总分调整为150分,不再分文理。通过对比观察新高考改革地区试卷发现,主观题占比更重,这意味着新高考语文难度有所增加,对语言建构与应用的要求更高,文科特质更加鲜明了。曾经屡试不爽的刷题训练不再能解决实际问题,用应对江苏卷的方法不能应对全国高考卷。
虽然是新高考、新课标,但是对于高三的师生而言他们面对的仍是旧教材。在这样的形势下,东中高三年级的每一位老师早早行动起来,利用假期参加各种培训讲座,到处汲取养分,积极应对新高考方案的实施。“学校不仅带领我们走出去,让外地先进学校的教学理念来激发我们,还把外面的专家请进来,给我们启发。”朱晓红老师说,目前没有考纲、没有上届高考真题可以依托,高三语文年级组的老师们就反复学习新课标、新教材以及2020年高考全国卷,不断向先进学校“取经”。同时,针对高三语文学科的复习,在一轮、二轮复习中遵循单元整体教学策略,建立核心备课组,强化集体备课,尤其是对新高考指向的新知识点等的讨论,对课堂模型、练习范式通盘考虑,复习课、阅读作文课、讲评课等做到课型定位准确。
除了主学科有变动外,2021年江苏新高考将曾经的所谓副科地位大幅度提高,提前思考、超前研究、科学调整是高三教师应对新高考采取的重要手段。
“化学学科考试分值由120分变为100分,时间由100分钟变为90分钟。”东台中学高三化学备课组组长吴晓明老师介绍,针对新高考,高三化学备课组精细到哪些知识点一定会考,会着重考,哪些知识点会淡化,提炼摒弃,不断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备课更加精细化,通过核心备课组的初备,形成初案后,由组长整理形成定案,在备课组中进行试教解读,每位老师结合本组合学生的情况,再进行二次备课,形成适合本班级的个性化教案。备课后的教案和练习,及时整理好,放于化学组中,最终形成有效资源。同时,形成统一的课堂模式,结合教师的自主发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及时反馈学生学的情况与教师教的情况是否吻合,针对问题及时调整。将自编资料和订购资料相合,既有系统的传承,更有自主的创新,不断提升复习的质量与效果。
质量是立校立教的生命线。站在新的起点上,东台中学精准把握高中教育发展的新走向,积极应对新高考方案的变化要求,以“教学精致管理推进年”为抓手,充分发挥校长引领作用,积极转变管理思路,系统谋划学校未来发展,将精细管理落细落实。注重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和全面发展,系统推进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人生目标、兴趣爱好、个性特长、个人条件和基础等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提高生涯规划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促进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同时,在课程教学改革、综合素质评价、育人方式转型等方面综合配套推进,不断探索适合东中学情的高质量办学路径,稳扎稳打确保新高考第一年首战告捷。
学校迎新创意多
每年的新生入学,对于学生和学校来说都是“大事”。为让新生更好地适应新环境,各校纷纷开展迎新活动。
迎着和煦的朝阳,实验中学组织全体师生开展新学年第一场升旗仪式。升旗仪式上,国旗护卫队队员们迈着统一的步伐护送国旗进场。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全体师生同唱国歌,向国旗敬礼,表达对祖国崇高的敬意。升旗仪式上,国旗下讲话《节约粮食 反对浪费》倡导全校师生树立爱粮、惜粮、节粮意识,把“光盘行动”变成一种习惯,避免“舌尖上的浪费”。
在实验小学启平校区602班,相较于往年的开学第一课,今年该班在疫情防控中的“开学第一课”,除了向学生普及疫情防控知识外,还利用抗疫“活教材”,安排学生观看疫情防控PPT、视频,让学生了解疫情信息,一线医护人员、社区防控人员、基层工作人员等的辛勤付出,不仅抓实了校园疫情防控工作,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珍惜生命、感恩社会、友爱互助、回报祖国的高尚品德。
错峰入学,疫情防控常态化
9月1日上午8点,市幼儿园中心校区,迎来了一群大班的孩子。见到许久未见的老师、同学,小可爱们开心地打着招呼。
和上学期一样,幼儿园在校门口设立了测温通道,孩子们在家长的陪同下有序排队,经过体温监测、核验每日体温检测报告等流程后,孩子们沿着指定线路入园,家长们送到校门口就止步了。
根据安排,本学期幼儿园、小学、中学依旧实行错峰入学,放学时间也相应错开。在各个学校校门口,测温通道依然保留。因为属于低风险地区,本学期,戴口罩不作硬性规定。然而,每日的苏康码上传、入学体温监测依然常态化进行。各中小学也都提前储备了一定数量的消毒液、紫外线灯、洗手液、体温检测等防疫设备,配备足够的消毒药品和器具,并专门设立隔离室,一旦发现可疑情况立刻进行隔离。
因为是新学年,为了让新入园的幼儿园小班新生和一年级新生初步适应新校园,幼儿园和小学都给予新生家长一点点“特权”。市幼儿园的小班新生在适应期的两周内,家长可以陪同幼儿进入校园,直接送孩子进教室。根据疫情防控要求,每名幼儿固定护送家长,并测量体温入园。实验小学一年级的新生,则在开学第一天,允许家长送入教室,随送随走。
95后新教师的第一课
当95后新教师遇上初一新生,实验中学的沈媛媛形容自己是“既紧张又兴奋”。
开学第一天第一节课,新上岗的沈媛媛为学生们带来了初中的第一节地理课,识图、画图、认识地球仪,沈媛媛沉稳大方、有条不紊,一点都看不出是“职场新人”。
今年刚刚从兰州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的沈媛媛,通过招考,回东台做了一名初中教师。初入职场,沈媛媛表示,不仅环境是新的,同事是新的,还要适应新学生和新的教学方式。但学校提前组织教研组集体备课,制订教学计划,新教师有问题可以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新教师之间特别团结互助,她很喜欢这个友善的大家庭。
为了让新教师迅速成长,几天前,我市组织200多名新招录教师和40多名乡村定向培养教师参加了岗前培训。内容聚焦师德修养、教育教学管理常规和技能、个人专业成长等,“接地气”的讲座让新教师身临其境,受益匪浅。
作为一名新教师,怎样掌控好课堂?沈媛媛有自己小诀窍:“该严肃的时候严肃,该轻松的时候轻松。刚从小学上来的孩子学习意识比较薄弱,会东张西望。我会用点名或轮流发言的方式,提醒他们集中注意力。回答错误或离题万里都不要紧,学生只要开口,就能激起更多的智慧火花,通过互动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职业技能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懂得爱学生。“只有爱学生的人,才能教育好学生。我要学会倾听学生的表达,尊重学生的思维,贴近学生的生活,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鼓励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才能给孩子们最暖心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