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助力企业成长
- 发布日期:2019-06-17
- 作者:叶海慧 徐斌 徐义东
- 来源:东台日报
领镒电子,以研发为引领,生产高端产品,以先进工艺和生产线为世界某知名品牌手机配套集成电子模块。
东强集团,坚持科技创新,砥砺奋进30年,成功跃居全国高铁电缆10强企业,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万瑞达生物科技,依托研发团队,开发动物用维生素预混合饲料,跃居全国行业前列,是国内“绿色多维倡导者”。
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相同的是对科技创新、研发的重视,助推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屹立于行业前列。
近日,省财政厅、省科技厅下发《关于下达2018年度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省级财政奖励资金的通知》,上述企业与另外74家企业共获得407万元省级研发投入奖励资金。其中,领镒电子获得50万元奖励,东强股份、生辉光电、万瑞达生物分别获得30万元奖励,而其他企业获得10万元、1万元不等,相比2017年度36家企业获奖励资金349.11万元,今年获奖企业数增加一倍,获奖总金额也有所提高,越来越多的科技型企业享受到科技创新“政策红利”。
科技创新为企业提供原动力和核心竞争力
江苏东强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市一家以生产轨道交通电缆(铁路信号电缆、内屏蔽数字信号电缆、数字信号电缆、点式应答器电缆、环保型综合接地电缆)、数据安全电缆、市话通信电缆、电力电缆为主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全国高铁电缆10强企业,拥有专利196件。去年实现销售7亿多元,利税4600万元。
查阅东强的发展资料不难发现,创新技术和人才是该企业由衰转盛、由小变大、从弱变强的“法宝”。
1988年以前,东强公司还是个无资金、无技术、无人才的“三无”通信器材厂,彼时资不抵债、濒临倒闭。1988年,公司董事长王子纯接手后,首先从人才入手,四到南京,请来彼时刚退休的江苏省邮电管理局的资深电缆专家孟鑫华担任技术顾问,走出研发创新第一步。而后,东强的诚意打动了一位位工程师和专家,他们应邀而来,在东强聚集,让濒临倒闭的企业恢复生机,成功甩掉亏损帽子,稳步迈进良性发展的轨道。
进入新世纪,东强注重创新平台建设,每年投入研发经费均在2000万元以上,培育科技人才,建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江苏省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聘请德国、中国相关行业博士、院士等顶级专家加入,与上海交大、上海电缆研究所、哈尔滨理工大学、中国电线电缆协会、铁路系统四大设计院建立“产学研联合体”,在研发新品、引进技术、起草标准等方面合作。公司先后承担“国家火炬计划”“国家星火计划”“江苏省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等三十多项科研项目,参与国家标准和部颁标准起草修订30多次。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东强默默践行,收效显著,而未来其将继续坚持走创新发展之路。在2019年的新春动员会上,王子纯指出“突出新品研发,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公司第一责任”;在3月份的董事会上,王子纯展望未来,依然倡导创新发展。他说,紧扣国家政策导向,紧扣市场发展脉搏,坚持走创新发展之路,我们就一定会在民营企业大发展的春天里赢得更多机遇,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领镒(江苏)精密电子制造有限公司即为领胜三期,由领益科技有限公司控股,总投资15亿元,新建20万平方米厂房及配套设施,含3个达3.6万平方米的研发中心和智能车间,进一步提高领镒的研发和智造能力。去年10月份投产精密冲压模具研发中心,包含精密模具的设计、开发、制造、调试等,清新、舒适的研发部里,上百位研发工程师各司其职、伏案工作,正在攻关某项技术。
作为我市电子行业的翘楚,领益科技将产品核心竞争力即科研中心放在东台,实现产研同步发展。公司已建成模切、模具、自动化、材料等四个研发中心,主攻生产设备研发、模具研发和新产品加工工艺研发三大板块,自主研发的自动组装贴合机、ABB自动抛光机等生产设备,大幅提升了加工效率、产品优良率与制程稳定性,为公司扩容增产提供源源不断的原动力和核心竞争力。领益科技华东区运营总监邵先飞介绍,在现有四个研发中心的基础上,公司投入巨资建设注塑、无线充电两个研发中心,应对市场需求,目前注塑已开建,无线充电进入评估阶段,预计7月份可落地。
公司研发团队成员大多来自985或者211等国内重点大学的硕士、本科生,目前正以优厚条件吸纳博士加入,向更高端研究领域进发。目前,公司累计申请专利60多件,自主开发的20多个新产品,全部一次性通过高端客户技术评估。
专注研发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市场竞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弱肉强食”的环境下。一些小企业举步维艰,可是独到的眼光及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却让一些企业突破重围,站稳脚跟。
江苏神龙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立足我市几十年,是一家集生产、销售和研发为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建有小容量注射剂、固体制剂、中药提取等三个通过新版GMP认证的车间。常年生产银杏酮酯分散片、硫辛酸注射液等药物,营销网络遍布全国。
据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神龙在激烈的药品市场竞争中稳步前行,与公司历来重视研发、将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分不开。以前每年销售额在四五千万元时,均会拿出销售额的30%—40%作为研发经费,促进企业研发,从而壮大企业。近几年,企业销售额提升,研发投入不断加大,每年研发投入约占销售额的10%左右,而该公司2017年销售额达1.7亿元,2018年达2.4亿元。从2010年至今,投入研发的费用已超2亿元。
随着科技发展及全国药品市场的变动,神龙更注重研发团队和研发平台的创建。公司以江苏省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领军的研发团队为基础,以企业院士工作站为平台,联合中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香港浸会大学(HKBU)、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HIH)等国内外多家著名医药科研院所,在南京成立了药物研究院——江苏神龙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占地4000余平方米,由中国、美国、新加坡等国博士带领的50余名成员参与的研究团队,致力于化学药物和天然药物的研制以及经典方剂的深层次开发,涵盖心脑血管、骨科、妇科等多个领域。目前,公司申请发明专利57件、申请实用新型专利2件;拥有授权发明专利25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件。
江苏万瑞达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具有现代管理理念和以先进科研技术为发展源动力的股份制企业,专业从事维生素预混合饲料和动物保健产品的研发、生产及营销。其以“现代管理理念”和“先进科研技术”两条腿走路的思想,年销售2000吨复合维生素预混合饲料,跃居全国行业领先地位。研发项目负责人王芳介绍:“2000吨饲料在养殖业来说不算多,但是2000吨维生素预混合饲料却非常多,动物饲料中只需要添加一点点就能供给动物足够的营养,它的使用概念有点像我们炒菜放的味精一样,使用量非常少。”
王芳表示,万瑞达生物在东台办厂即将满10年,公司始终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以安全、绿色食品饲养健康动物为宗旨,以著名动物营养专家团队为技术支撑,专注绿色多维营养品的研发和生产。
公司以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大学等相关院校的科研力量为技术依托,聘请行业知名动物营养专家为顾问,结合公司自有科研人才,精钻技术、研究应用、紧跟前沿发展,为公司产品和服务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长久以来,与中粮集团、金新农、澳华、温氏等上市公司、大集团保持紧密合作。
不仅如此,在生产设备上,公司注重自主研发改进,每年都会进行智能机械控制系统更新,已申请了10余项实用专利技术。
现在,正是全国防控非洲猪瘟的非常时期。记者进入公司采访,从进门开始,就要经刷鞋底、过消毒房等一道道严格的消毒程序,而外来车辆进入,则需要全车冲洗、消毒后方可。“防控非洲猪瘟疫情刻不容缓,我们严把每一道程序,绝对不容许病菌进入,确保产品安全,让客户放心。”王芳说道。
东台市富康机械有限公司相比以上企业,规模不大,但却以科研成就公司,发明专利达到39件之多。公司有盐城市级工程技术中心两个,研发出的产品有高铁接触线网专用起重机、铁路焊轨专用吊机、风力发电机内置式起重机、隧道专用湿喷机、隧道专门铺轨吊机、建筑自升式起重机、铁路专用挖坑机、石油井维修平台专用桅杆式起重机等产品,获得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称号。
公司董事长彭洪介绍,公司以市场为导向,注重研发,不仅让企业在市场中稳住脚跟,更让企业迎来发展。近段时间,该公司与盐城工学院机械学院联合开发的风电塔筒智能维护爬升机产品试车成功。该款产品投入应用后可取代现有蜘蛛人从事风电塔筒外壁清洁、检修、维护和涂装等作业施工,市场前景广阔。有公司提出购买专利,可是彭洪看到风电产业广阔的服务市场前景,与某大型风电公司达成战略合作,以入股方式成立服务公司。“这是我们的尝试,未来我们不仅仅卖产品,还卖服务。”彭洪对市场前景信心十足。
政府奖励助推企业科技创新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企业创新、研发能力,在省级相关政策出台后,我市率先出台奖励政策,5%的奖励比例排在盐城第一,用以刺激企业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市科技局相关工作人员说。
从2016年江苏省启动实施《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省份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苏政发〔2016〕107号)政策,省财政厅设立江苏省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省级财政奖励资金(以下简称“省企业研发奖励资金”)开始,市委、市政府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研发管理,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率先出台《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科技创新十二条激励意见》,按实际研发经费支出的5%给予奖励,对重视创新的企业加大支持力度,大力推进科技供给,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建设“强富美高”新东台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科技创新十二条激励意见》及相关政策的出台,有效地帮助企业降低新技术、新产品开发成本,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去年,全市企业研发投入4.848亿元,95家企业享受研发经费加计扣除减免所得税近9000万元,市科技创新12条政策奖励兑现1600多万元,有效地帮助企业降低新技术、新产品开发成本,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产学研合作拓展深化。推进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500余家企业与200多所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200多个,共建产业技术转移中心8个,年转化转移科技成果160件以上。
科技创新载体提档升级。建立电子信息、新能源、装备制造等产业创新联盟和公共研发平台,创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特色产业基地、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各1家;拥有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科技产业园2个,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企业研发机构、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分别达10家、42家和21家。
知识产权工作成效彰显。引进专利服务机构6家,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家、优势企业10家,跻身“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工程示范市”。万人有效发明专利2016年2.16件,发展至2017年达3.15件,而2018年达到了4.16件;有效发明专利,2016年213件,至2018年达到441件,实现倍增;当年授权发明专利由2016年的53件,增长到2018年的127件,也是倍增。
放眼未来,我市将加快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深度融合为支撑的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体制机制活力,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走在苏北苏中前列提供强劲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