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重点民生工程历经四年攻坚正式投运 应急饮用水源供水能力扩大四倍
- 发布日期:2025-05-22
- 来源:东台日报
日湖圆满如日轮,月湖纤柔似弦月。空中俯瞰,日月湖恰如镶嵌在泰东河南岸的两颗“明珠”。五一假期,市民周先生和家人一起专程前往打卡拍照:“真的被惊艳到了,‘半亩方塘一鉴开’‘落霞与孤鹜齐’在现实中原汁原味呈现”。
市民们口口相传的日月湖是我市应急饮用水源工程,总投资13.29亿元,占地1860亩,位于主城区以南3公里的泰东河畔。作为省重点民生项目,该工程历经四年攻坚于近日正式投运,构建起“东西双区联动、生态智能融合”的现代化应急供水体系,标志着全市饮用水安全保障能力实现历史性跨越。
“双管齐下”破解水源困境。南苑水厂是我市唯一地面水厂,取水源为泰东河,承担城乡联网供水重任。为应对水源地突发污染事件,2011年,我市利用204国道取土区建设的仙湖应急水源库,曾是城乡供水安全的“守护者”。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这座设计日供水量10万立方米、库容52万立方米的水源库,逐渐暴露出“双重短板”:一方面,全市日供水量突破18万立方米,仙湖水源库仅能维持3天应急供水,远低于省级标准要求7—15天;另一方面,水源库周边因历史原因分布着酒店、游泳池等设施,水质安全风险隐患突出。“饮水安全是人民生活的一条底线,仙湖水源库既‘量不足’又‘质不稳’,新建应急水源工程已刻不容缓。”市水务局副局长王卫国介绍,2017年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省住建厅等相继发文,要求各地加强应急水源建设,有条件地区需建设两个以上独立饮用水源地。在此背景下,市委、市政府将应急水源工程列为“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决定联袂东兴高速公路取土工程,致力打造“水量充足、水质优良、管理规范”的省级应急水源地。
“双区共生”构建生态安全屏障。新水源地以海陵南路为轴,分东西两区建设生态蓄水区:东区占地980亩,库容120万立方米;西区占地880亩,库容90万立方米,总有效库容达210万立方米,可满足全市12天应急供水需求,供水能力提升4倍。工程创新采用“生态围堤+滨岸带+生境岛”立体净化系统,生态理念贯穿每个细节:围堤外侧种植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形成10万平方米滨岸生态带;区内设置12座生境岛,为水鸟提供栖息空间;水下构建“沉水植物—浮游生物—底栖动物”生态链,实现水体自净能力提升30%以上。配套建设的2座引水泵站、6.1公里输水管道及固定式水质检测站,可实时监测水质数据,确保水源“取得到、存得好、供得上”。“双区独立取水、互为备用,既能满足应急状态下分区域供水需求,又可通过水系连通实现动态调蓄。”工程设计方负责人朱冬舟介绍。
“智慧管理”开启供水“双保险”。在位于西区的智慧监控中心,大屏上实时显示水质、水位、流量等数据,工作人员通过智能调度系统,可远程控制泵站启停和阀门开关。“我们建立了‘人工巡查+智能监测’双轨管护机制,水质检测频次从每月1次提升至每日1次,确保应急状态下水质100%达标。”管理处负责人周斌介绍。
“过去靠单一水源‘单打独斗’,现在有双水源‘保驾护航’,我们用水更放心了。”市民王先生的感慨,道出了百万群众的心声。应急水源工程的投用,标志着我市形成“长江水为主、三湖(日湖、月湖、仙湖)水备用、双应急水源保障”的多层次供水格局,彻底扭转了长期依赖单一水源的被动局面。目前该工程已成功纳入省政府应急水源名录,成为苏北地区又一个集“应急供水、生态修复、水情教育”于一体的示范性工程。
站在泰东河畔远眺,日月姊妹湖波光粼粼、水天一色,与远处的高速公路、城市建筑群构成一幅“水安全与发展共赢”的壮美画卷。市民周先生在朋友圈留言道:“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驾齐驱,可谓日月同辉,天地可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