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烈镇 赓续红色薪火 绘就时代新章
- 发布日期:2025-05-19
- 来源:东台日报
五烈,一片镌刻着英雄之名的土地,百年红色精神生生不息。这里社会安定祥和、水乡风光旖旎,产业蓬勃发展、稻浪翻涌飘香,从历史的厚重积淀到当下的创新突破,每一处角落都跃动着发展的脉搏,凝聚着奋进的力量。
今年以来,该镇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深入推进“一二三四”总体布局,担当作为、实干争先,镇域经济动能强劲,科技创新活力充沛,乡村振兴成色鲜明,民生保障成果丰硕,社会治理根基稳固。1至4月份,工业实时开票销售16.6亿元,工业总产值11.11亿元、同比增长9.35%,外贸进出口额完成7610万元、同比增长21.3%。
聚焦关键领域攻坚重大项目
激发高质量发展澎湃动能
突出项目招引。深入研究招商引资新格局、新形势,用足营商环境、地理区位、资源禀赋等比较优势,用好以商引商、链式招商等特色做法,集中力量招引产业链头部企业、价值链高端企业、供应链枢纽企业。截至4月底,全镇新签约、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分别达5个、2个。
加快项目建设。按照项目开工到投产“10个月新常态”要求,深化重大项目“四个一”闭环推进机制,及时解决项目落地过程中的瓶颈制约。聚焦开工率、入统率、投资完成率、竣工转化率等权重指标,坚持“边建设、边开票,即竣工、即规上”。全镇今年新竣工亿元以上项目2个,新达产亿元以上项目2个。
强化项目服务。完善企业家座谈会、挂钩服务重点企业等机制,用好“益企廉”营商环境监督小程序,打造“线上线下融合、企业有呼必应”的诉求闭环响应机制。完善园区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发挥小戴河科创园园区服务中心作用,协调解决企业用工、生活服务等实际需求。
培育科创矩阵激活创新引擎
夯实高质量发展产业基础
推进传统产业与特色产业加快转型。积极引导相关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加速向智能制造升级、向科创园区集聚、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过细抓好企业发展“三件事”,今年已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1家,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家、总数达15家,计划申报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8家,申报瞪羚企业2家。
推进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提速壮大。加快聚企成链、聚链成群、集群成势,构建创新要素集聚、协作紧密高效、占据价值链中高端的“优势产业链+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格局,提升产业体系整体竞争力。将小戴河科创园作为重要阵地平台,全力做优孵化环境、提升孵化能力,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尽快落地转化。
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抓住国家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机遇,推动传统行业设备更新升级和工艺流程优化改造。以“智改数转网联”为牵引,让数字化为产业发展插上“云翅膀”,今年计划实施技改项目7个以上,创建省智能工厂1个、智能车间3个,申报省星级上云企业20家以上。
擦亮特色名片推进全面振兴
强化高质量发展重要支撑
聚焦高质高效,创树现代农业标杆。发挥院士工作站人才优势,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科研攻关,以科技创新引领种业振兴。依托萌达、惜禾无人化农场,开辟“低空+农业”发展模式,拓展无人机植保、巡查监测、播种施肥等新型应用场景。发挥五烈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带动效应,实施东台大米加工线技改升级,深化与京东、盒马、中化等大型销售集团合作,日生产真空包装大米4万包以上。
聚焦富裕富足,打造农旅融合样板。依托G204沿线各类水果种植采摘园,统筹谋划连片资源利用、集群主题创建,打造特色农旅示范带。以G344为主体,以稻米主产区甘港村、东里村为“两翼”,打造稻米产业示范带。加紧建设甘港农产品直播电商中心暨新农人创客中心,将本土特色农产品与文化IP整合包装,创新“传统+电商+新零售”线上线下融合的农产品全渠道营销模式。
聚焦宜居宜业,提升和美乡村面貌。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落实落细“六位一体”长效管护机制。推广人居环境整治“积分制”模式,常态开展“环境整治日”活动,推动人居环境由村庄面上清洁向村庄周边、屋内庭院有序拓展,实现人居环境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筑牢保障基础增进民生福祉
提升高质量发展幸福指数
统筹民生改善增福祉。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注重资源整合、功能聚合,一体考虑就业、医疗、养老、托育等公共服务供给,稳步推进农路、桥梁、水电、管网等基础设施升级,持续走镇区品质化、村居特色化、设施一体化发展道路,不断丰富集镇内涵。持续提升“一老一幼”服务质效,“红5·吾乡荟”公共服务综合体日均接待老年人、留守儿童200余人次,提供助餐服务100余人次。
坚持生态优先添底色。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重抓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配强突出环境问题整改专班力量,按照问题“发现—交办—办理—反馈”的清单化闭环解决机制,确保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促进平安善治稳大局。深化“一件事”全链条治理,压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兜牢“班子牵头、部门协作、网格全覆盖”的全镇安全生产“一张网”。常态化抓好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和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推动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