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巢引凤“来东台” 智启新程“赢未来”
——人才强市工作全景回眸
- 发布日期:2025-05-19
- 来源:东台日报
6人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1个团队入选江苏省“双创团队”,盐城唯一;1人入选江苏省“双创人才”创业类;1人入选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6人入选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6人入选盐城市“黄海明珠人才计划”领军人才;6位院士入驻“森林里·黄海英才湾”;引进大学毕业生超5000名……
去年以来,我市坚持“人才强市”战略,锚定“对标长三角先进地区瞄准百强县第一方阵”目标定位,以深化“四链”融合发展为主攻方向,聚力实施“创新发展改革年、项目申报攻坚年、人才服务提升年”三项行动,聚焦打造国家创新型县(市)、全国青年发展型县(市),以更大力度推动人才引进、更优路径强化人才培育、更美环境加速人才汇聚,不断擦亮“来东台·赢未来”工作品牌,为中国式现代化东台新实践贡献更多人才力量。
“创新发展改革年”行动
1成立苏北县(市)首家人才发展集团
聚焦大力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更好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苏北率先成立人才发展集团,按照“多元化布局、专业化服务、市场化运营”思路,设立“人才招聘培训服务、人才科创载体建设、人才公寓管理运营、人才创新创业投资”四大业务板块,推行“公司+协会+园区”运营模式,成功承接举办创新创业大赛、优秀青年人才宣讲、国有企业人员招聘等工作。与湖北省人才发展集团开展全面合作共建,促成与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签订新兴产业成果转化战略合作协议。
2升级“黄海明珠人才计划”东台政策
主动革新理念推动政策迭代升级,围绕人才需求、企业需求、高校需求做足调查研究,充分吸纳盐城最新政策和我市以往政策的优势之处,出台《关于深入实施“黄海明珠人才计划”东台政策的若干意见》,聚焦东台“三新两特”主导产业集群,进一步加大对产业人才和平台载体聚才支持力度,推动人才认定标准向学历、职称、薪酬等多通道转变,构建起含金量更高、指向性更准、吸附力更强、配套性更全的政策体系,全年兑现各类人才奖补资金超亿元。
3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聚焦发展所需、人才所盼,在落户、住房、子女教育等“关键事”上靶向发力,有效提升人才归属感。落实党政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制度,26名四套班子领导干部带头与优秀人才结对子、交朋友。用好“东台大讲堂”精品课堂和党校“一校区+五基地”,邀请专家学者、行业大咖为全市领导干部开阔发展视野、提升发展思维,进一步夯实“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发展理念,相关做法获中央党校陈希校长肯定。举办粽香端午情·乘风东台行、才汇东台·如“七”而遇、才汇东台·活力置yeah等优秀青年人才主题活动,相关做法被人民网、央广网、组织人事报宣介。
“项目申报攻坚年”行动
4靶向出击推动四链深度融合
按照“一产业链配套一人才链”发展思路,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摸清需求绘制“产业人才地图”。集成龙头企业、高校院所、创新平台、科技镇长团等多方资源,为产业链提供全方位人才服务。通过“揭榜挂帅”、组建攻关联合体、产业链党建联盟,发布总价值逾3000万元的重大项目技术需求,瞄准突破产业链关键技术难题,以人才链的“强”,托举产业链的“优”。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链党委、印刷包装机械产业链综合党委与哈尔滨工程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开展合作共建,与南京邮电大学、江苏大学成立集成电路产业链党建联盟、不锈钢产业链党建联盟,校地合作新路径进一步拓宽。
5项目引领集聚科创领军人才
组织、科技、工信、人社等部门协同联动,借助乡友乡贤、科技镇长团、企业上下游等多方力量,激发项目对人才的集聚效应和人才对项目的引领效应。有效申报73个国家级人才项目,6名博士入选,数量位居盐城第一;芯华睿公司王学合博士入选创业类省“双创人才”,盐城仅3人;和信石油公司丁华锋教授团队入选省“双创团队”,系盐城唯一;6人入选盐城市“黄海明珠人才计划”领军人才。
6引育并重建强行业人才队伍
坚持“一行业领域一人才工程”计划,指导教育、卫健等相关单位分类施策,新成立7个名师、名医、名人工作室。推荐33人申报省第七期“333工程”培养对象,耀鸿电子朱利明入选第二层次培养对象,6名人才入选第三层次培养对象,人民医院陶汉川博士系盐城各板块卫生系统唯一,推动实现全市医疗、教育等多支人才队伍提升优化。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2位优秀青年乡土人才成功入选盐城市“百名菁英”兴农创业人才项目。
7多措并举开辟引才站点阵地
着力建成“引才有点”前沿阵地,力拓招才引智新平台,高标准组建新一批科技镇长团,常态化对接上海、武汉、西安等地高校专家来东调研考察,专题赴北京、南京、苏州等地区高校走访交流,华中科技大学、江苏大学与我市签订校地合作协议,哈尔滨工程大学与我市签订校地共建平台合作协议,新聘引才大使22名,新建引才工作站10个。
“人才服务提升年”行动
8精准服务保障重大项目
围绕产业人才供给“提前、提速、提质”目标,搭建“1+N”服务专班,将重特大项目、国家高企、专精特新企业等纳入重点名册,常态化更新人才需求,定制西北、安徽、河南、上海、省内等5条引才专线,“量企裁衣”一对一制定引才方案,抢抓春节、五一等关键时点,举办多场次多类型招聘会,通过微信公众号、短信精准推送、广告投屏等开展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引导,保障招才引匠与项目建设同步推进,为晶澳公司新引进1830名高校毕业生和技能人才。
9搭建平台助力双招双引
深入实施“双招双引”工程,镇区、部门联动,推动招才引智和招商引资力量聚集、政策聚焦、资源聚合。高标准举办518科技人才对接会、国家级学会东台行、青年企业家对话青年科学家等系列活动18场次,邀请3名院士参加沿海人才发展峰会,在武汉举办“来东台·赢未来”创新创业大赛,进一步加大政策推介和揽才力度。邀请200名以上高端人才来东考察,新引进领军人才152名。
10创塑品牌推动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
聚焦加快全国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建设,创设“未来已来·就在东台”“青春东台·近悦远来”“一路走来·还是东台”子品牌,纳入“来东台·赢未来”人才品牌矩阵。举办青年人才引进河南地区专场、百名学子家乡行、莘莘学子东台行等活动,赴武大、华科、北航、国科大开展优秀青年人才专场宣讲会,新引进大学生超5000人,其中优秀青年人才150人。新增布点“青年人才驿站”7家,年入住青年近千人。开设11期青年夜校,点亮青年500余人“夜学习”,举办青年人才联谊活动8次,促成5对青年牵手,获中国共青团杂志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