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光永耀 英魂不朽
他和英烈的跨时空“对话”
- 发布日期:2025-04-03
- 来源:东台日报
3月31日上午,富安镇双富村村民娄梅珠再次来到三仓烈士陵园,祭奠爱人的祖父、烈士任长胜。同行的,还有富安镇小学教师戴杰、富安镇人武干事崔春进。一行三人手持白菊,站在任长胜的烈士墓前拜了又拜。
自从找到祖父的墓后,娄梅珠来这儿祭奠几次了。在这儿祭奠,有怀念,也有自豪。而戴杰来的次数更多,他不是任何烈士的后人,来这儿,只为一件事儿——“对话”。
为英烈寻亲,让忠魂“归根”,英雄“回家”。
为烈士立传,让每一个富安的烈士荣光不朽、英魂永炽。
一年多的时间里,戴杰一直在路上。
东台是革命老区,是一方浸染烈士鲜血的英雄热土,20世纪20年代,中共地下党就在这块土地上开展革命活动。1940年建立抗日民主政府,在党的领导下,东台人民与敌人进行了殊死斗争,他们赴汤蹈火,英勇奋战,有的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而出生在富安的戴杰,从小就是听长辈讲红色故事长大的。“我们村那儿有个老兵,战场上受伤回来的,我们小时候经常去他那里,听他讲打仗的故事。”戴杰至今记得,1986年盐城新四军纪念馆建成时,他在盐城念书,参加了组歌舞《新四军在盐城》的演出。“那天的仪式,来了很多新四军老同志,当我们在台上合唱新四军军歌的时候,那些老战士不由自主地跟着一起唱。”从此,老战士唱歌的这一幕深深烙印在戴杰心里。
应该去为烈士做点什么。戴杰告诉自己。
虽然不知道究竟能做些什么,但是工作以后,他特别留心搜集富安镇烈士的相关资料,每发现一点,都会认真记录下来。这些也成为他课堂上的生动教材之一。“有时候,也会带着学生一起去寻访,把我知道的,讲给学生听。”
一年又一年,戴杰也就成了同事们眼中那个红色文化“宣讲员”。于是2023年5月,镇里启动“为烈士画像、给英烈立传”公益活动时,戴杰自然而然成为“立传小组”的成员之一。他是乐意参加的,可是真正做起来,却超出了戴杰的想象。
起初的计划是,根据中华英烈网上的富安烈士名录,走访他们的归葬地和故乡,寻访他们的后人和知情人。然而有些烈士的事迹在富安镇人尽皆知,他们的故事就比较好写,戴杰主要做的,就是整理、撰写。比如说烈士曹宝余,他牺牲的时候,好多人都是亲眼看见的。“烈士牺牲在1947年7月。敌人把他押上刑场,挖好了一个大坑,准备把他活埋,曹宝余没有一丝惧怕,宁死不吐露党的机密。”寻访过后,谈及曹宝余烈士的事迹,他不再仅限于自己小时候听到的那些,烈士从军负伤的故事、顺路看望生病儿子的故事、被俘不屈的故事,他都能侃侃而谈。
然而,更多的立传,则是要靠脚一步步走出来。后人不详、事迹不详的烈士实在太多,给他们立传,是不小的考验。在寻访唐舜华烈士后人时,戴杰就遇到了踏破铁鞋无觅处的苦恼,以及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激动。当时,戴杰利用自己是富安人、住在富安的便利,下班后,就把镇上他所能找到的姓唐的人家,一家家地问过去,走访了很久都没有任何收获。“有时候好像有线索了,循着过去,又不是的。”戴杰说,当他又找到一户姓唐的人家,搭讪听说他们家没有这名烈士的时候,特别失望。正准备离开,这户人家告诉他,自家也有个烈士,不姓唐,姓邹。“他说,他同母异父的哥哥是烈士,叫邹仿。我说邹仿我也找了好长时间,一点线索都没有,你看,得来全不费工夫。”
找烈士江波时,戴杰也费了好大的劲儿。只知道烈士原名崔荔珠,是富安镇人,1941年参加革命,生前为新四军一师联抗部队。为了找到烈士后人,了解更多关于烈士的事迹,镇上所有姓崔的人家戴杰都问过,可没有打听到任何有效信息。这时,戴杰忽然想到,镇上有个明代建筑为崔氏住宅,烈士会不会来自这户人家?他们的后代会不会去了外地?带着这个疑问,戴杰有事没事儿就在崔氏住宅附近转悠,有一次,还真就遇到了一个知情人。“那个大爷说,他们家有人在崔氏住宅干过活,知道江波原名叫崔荔珠,还有个妹妹叫崔华珠,我一听他说得这么详细,就觉得是知情人。”可是,知道了烈士妹妹在上海,在上海哪儿又是个大问题。巧的是,一次在网上看资料,看到一位上海作者回忆自己母亲的文章,提到老家是富安镇,家里有亲戚是烈士。会不会就是江波烈士的后人?带着这个疑问,戴杰找到网站编辑,联系到了作者,一询问,果真,正是崔华珠的儿子,再沟通了解,戴杰还联系到了江波的儿子,自此,江波的故事一点点地“浮出水面”。
虽然找得很辛苦,虽然困难远比想象多,虽然还有很多烈士到目前还没有找到后人,找到资料。然而,在寻访路上,戴杰说,自己感到了无与伦比的充实。
在戴杰看来,寻访烈士后人、为烈士立传的过程,也是和烈士“对话”、重新认识烈士的过程。那些曾经听说过的故事,都变得更加丰满、印象深刻起来。
“写烈士事迹的时候,我就在想,我们全富安有181名烈士,我们全东台有2000多名烈士,我们全中国是多少啊。所以想到这些的时候,我下笔真的是很沉重的,我们牺牲了多少好儿女啊,真的。”戴杰说,每寻访到一个新的事迹,他都迫不及待地和自己的学生分享,他希望,自己能做那个故事传递的接力棒,将富安先烈的故事,传下去,让一代代人永远铭记。
而今,寻访的书册已经出版了,然而还有30多名烈士的资料暂时没有找到,无论是后代,还是邻居,目前都没有寻访到,此外,还有很多牺牲的无名烈士,更是无从下手,这些,戴杰都觉得特别遗憾。
“寻访烈士的这个事儿,我肯定不会画上句号,一定会继续寻找下去,这也是我前进道路上的力量。”戴杰说,他刚刚打听到,邹仿是在南日岛牺牲的,他的家人也一直在寻找烈士的安葬之地,他准备将来有机会再去那儿实地打听打听,希望能得到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