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茧都伐桑”:困境突围觅新机

  • 发布日期:2025-01-16
  • 来源:东台日报

绿油油的蔬菜,光秃秃的树根。寒冬时节,富安镇富东社区沈文凤家的5亩桑园显得格外与众不同。“我给桑树根刷上除草剂,不让它继续生长,让它烂掉。想着后面不养蚕了,种点儿蔬菜。”1月12日,75岁的沈大娘独自忙活着,一脸无奈。

无独有偶。富安镇西场村9组是当地村民一直引以为豪的“无粮组”,近200亩地清一色栽桑养蚕。同样在这个冬天,随着50多亩桑园被机械夷为平地、准备改种粮食,“无粮组”成为历史。

“冬天栽桑,梦里移床”。眼下,本是拓桑好时节,但在被誉为“中国茧都”的富安镇,一些蚕农的反常举动,引人关注。

富安镇由原富安、富东两个蚕桑大镇合并而来。以江苏富安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全镇推行“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蚕农”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构筑“茧、丝、绸”一条龙发展体系,带动全镇及周边地区20万蚕农共同增收致富,接连创下单个乡镇桑园面积、单个乡镇年蚕茧总产量、农民年亩桑养蚕效益、高等级生丝市场占有份额四项“全国第一”的骄人纪录。经过长期发展,其高档生丝出口量高居全球第一,占世界市场份额的40%,拥有国际市场定价权。

作为蚕桑重镇,富东也曾独享多项全市第一,风光一时无两。但如今,时过境迁,辉煌不再。“我们老富东这一块,历史最高峰时有6000养蚕户,桑园面积将近2万亩,户均在3亩田以上。人均桑园面积、人均蚕茧量、人均亩桑效益,都在全市第一。这几年砍得太多了,只剩下了一半。”原富东镇蚕桑技术推广站站长、高级农艺师周广根唏嘘不已。“过去我卖养蚕用的方格蔟,一年超过20万片,现在只有3万片左右。”富东社区蚕业物资经销大户陈贞珠快人快语。

其实,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整个富安镇的蚕桑生产规模,包括从业人员数量、产值等方面,近年来都呈较为明显的下滑趋势。“历史上全镇桑园达6.8万亩,蚕农2万多户。”富安镇农业农村办公室蚕桑技术指导员、高级农艺师吕广祥说,现在桑园剩下4.6万亩,蚕农1.5万户。“我们去年计划投入8千万元收购秋茧,最后实际上只收了3千多万元,总产量下降得太快了。”全国劳模、中国蚕学会常务理事、富安茧丝绸公司董事长卢克松忧心忡忡。

“一根丝拉动万民富”。长期实践证明,蚕桑生产的重要意义和经济价值不言而喻。富安镇西场村蚕业技术员崔成根介绍,从最近几年来看,栽桑养蚕的效益亩均都在1万元左右,与种植其他作物相比,优势较为明显。“种得一亩桑,可免一家荒;养得一季蚕,可顶半年粮”。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些蚕农亲手毁掉曾经赖以发家致富的桑园,改弦易辙?

65岁的崔成根坦言,“我们养蚕的这代人年纪大了,做不动,年轻人又不想做,全村桑园面积正在萎缩。”吕广祥则分析,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土地正加快向从事其他种养业的大户集中,“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小小“一根丝”,牵动众人心。除了本地业内人员,各级专家学者同样高度关注,参与把脉问诊。

江苏省蚕丝学会丝路智库专家、推广研究员周成伟表示,东部地区蚕桑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一个是土地越来越紧缺,另一个是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少。“土地使用的问题,特别是基本粮田保障,限制了桑园扩展。另外,还面临新质生产力提升的难题。”中国蚕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原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所长李木旺研究员认为,当前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现象严重,传统的生产方式已经难以满足蚕业高质量发展需求。

蚕农在日益老去,桑园被逐步蚕食,规模在不断萎缩,“中国茧都”何去何从?随着采访调查的深入,记者发现,方方面面正发生可喜变化,让人眼前一亮。

一棵小桑树,浑身都是宝。盐城市级非遗“富安桑茶制作技艺”传承人吴宏兵,正孜孜以求挖掘桑树价值:“除了养蚕,我们开发出系列产品,比如把桑葚做成桑葚酒、桑葚干、桑葚膏,桑叶做成桑叶茶。通过综合利用,每亩能增加5千元左右的收入。”

“冬闲”不闲。富安镇西场村北侧,苗木大户崔爱萍正组织人员大规模起运桑树苗,“这次共培育了4千万株,重点发给广西一带。”

几乎同一时间,远在上万公里之外的非洲国家乍得邦戈尔市,正热火朝天拓植桑园。在我国有关方面帮助下,当地成功建起了蚕桑基地。经验丰富的崔成根长期参与,精心指导。“非常感谢中国朋友,特别是‘中国茧都’富安的崔成根老师,从2023年以来就一直帮助我们,教会如何通过种植外来农作物进行蚕桑生产。从那时起,农民朋友的生活水平逐渐得到了改善,我们希望未来能继续与您在一起!”当地蚕桑技术员旦尼尔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近年来,富安蚕桑漂洋过海,已在非洲乍得、乌干达等地参与多处生产基地建设,输送优良品种与先进技术,“中国茧都”的国际朋友圈正不断扩大。

而在国内,随着东西部协作战略深入实施,富安与西部地区进一步加深交流合作,取长补短,互惠共赢。

“国家鼓励‘东桑西移’,让西部地区蚕桑产业得到了重大发展。东部地区的一些新技术、新品种,持续在当地进行改良推广,而且江苏很多企业,包括富安茧丝绸,都建立了优质蚕茧生产基地。”李木旺研究员表示,“东桑西移”既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又消化了富余劳动力、增加了群众收入,一举多得。

“江苏作为一个老蚕区,优势明显。像富安的茧丝质量和效益,全国一流,也是世界一流,是全国学习的典范。带动之下,现在西部地区像广西、云南等地,蚕桑产业发展得很快。”周成伟推广研究员深有感触。

一方拥有出类拔萃的主导产业、先进技术、优良品种,一方具备得天独厚的土壤气候资源、充足的劳动力要素,东西部协作,无疑让以“中国茧都”富安为代表的江苏蚕桑产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专家同时指出,充分激发内生动力、加快锻造新质生产力、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才是产业“破茧化蝶”的关键所在。

“自动化、机械化、智能化设备的研发应用,应该说决定了蚕桑产业未来发展的前景。另外,全自动的人工饲料化、工厂化养蚕,也是很重要的一种发展模式。我们要通过新质生产力,更好地打造一个世界茧都、世界丝都。”憧憬未来,李木旺研究员信心十足。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想方设法拓展发展空间;多管齐下提升桑园附加值;加快推进智能化、饲料化、工厂化养蚕模式,尽量减少对桑园和人工的依赖……正如李木旺研究员所展望的那样,随着各类资源要素的科学优化整合,新质生产力的进一步培育提升,一个全新的“世界茧都”“世界丝都”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