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三甲新征程 服务百姓再出发”系列报道②
聚焦急危重症救治 守护百姓生命健康
- 发布日期:2024-09-26
- 来源:东台日报
急危重症救治能力是体现一家综合医院能力的重要标尺,也是体现三级甲等医院硬实力的重要方面。作为区域内龙头医院,近年来,市人民医院持续加强急诊急救能力建设,以卒中、胸痛、创伤、高危孕产妇救治、新生儿急危重症救治及中毒中心(蛇伤救治中心)六大救治中心建设为核心,全面提升急诊急救能力,将卒中、胸痛、创伤等有上转风险的危急重症患者留在本地成功救治,与三年前相比,卒中、冠心病患者急诊转诊率下降90%,居高不下的外转率迅速得到遏制。
快速、精准,
织密院前急救“一张网”
“患者意识丧失,左侧肢体无力3小时,怀疑脑梗死,我们将立即启动绿色通道……”救护车还未驶入医院,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余晓峰正通过120智慧急救中心急救可视化系统和120随车医师梅宏伟持续沟通着王大伯病情。
而在另一边,市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120”联动调度屏上,王大伯的基本情况、生命体征、病情记录,以及车辆预到时间等信息已精准同步传输至医院。医护人员快速制定抢救方案,王大伯到院后直接绕行急诊进入CT室行头颅CT检查,确诊为右侧大脑中动脉M2段部分闭塞。最终,王大伯在急诊快速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溶栓效果良好,脱离了生命危险。
借助120智慧急救中心,越来越多像王大伯这样的患者得到了及时救治。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区域急救能力建设,在原有120急救站基础上,成立了以市人民医院为中心,11家有急救能力的基层卫生院为分站的全市智慧急救中心,按照100万标准配置一辆救护车,购置高端CT,主要用于急诊急救检查。中心共配备30辆救护车,所有救护车配备了标准抢救设施,以及包括调度指挥系统、急救可视化系统、智能急救电子病历系统、生命体征监测传输系统、质控系统在内的5G智能信息化系统,并实行总急救师制度,建立起量化、细化、指标具体化的管理机制。
如今,市人民医院120急救中心通过统一调度所有网络医院车辆,充分发挥“智慧调度、质量控制、无缝衔接”功能作用,120接警就近派车,院内总急救师线上指挥,患者血压、心率、检验等医疗数据院内专科专家可实时查看、实时指导,实现“上车即入院”。公安部门启动“生命救护绿波”机制,警医联动、精准指挥、信号绿波,保障急诊急救患者快速就医。患者到达人民医院后可绕行急诊,直接进入CT室、DSA、手术室等相应专科进行检查治疗。网络联动加强了上下协作,通过智慧赋能,不断创新急救医疗模式,提升急诊救治速度。
高效、联动,推进资源整合“一盘棋”
急诊医学科是医院的前沿阵地,担负着各种急危重症救治及突发事件应对处置等工作,是和时间赛跑,守护生命的第一道关口,而建设好卒中、胸痛、创伤、高危孕产妇救治、新生儿急危重症救治五大“救治中心”是提升急诊急救水平,也是助力打造高水平龙头医院的有效途径。
当时与水泥搅拌车相撞后,我一度失去意识,全身多处损伤,多亏抢救及时,才逃过一劫。说起半年前的住院经历,家住富安镇的59岁的朱大伯仍心有余悸。
“通过院前急救调度系统得知患者肋骨、骨盆等多处骨折,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肺部也发生不同程度挫伤。”市人民医院医务科副主任朱瑾懿介绍,医院立即启动院内创伤救治小组,救护车还未到,急诊科、普外科、骨科、麻醉科手术室等科室医生已经在急诊室待命。最终,朱大伯转危为安。
7月18日,35岁的贡女士因意外怀孕流产大出血,危及生命,由基层医院转诊到市人民医院。由产科、妇科、急诊科、超声科、输血科等科室专家组成的多学科专家团队迅速集结,帮她成功止血,渡过险关。
2020年,市人民医院在急诊五大救治中心的基础上,整合多学科资源,成立多学科协作诊疗平台,将院内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及外科系统、麻醉科等科室的医疗骨干集中到平台上,逐渐建立起国家级综合防治卒中中心,国家级胸痛中心、创伤中心建设单位等急诊救治快速通道,合力开展急性心梗、急性脑梗、重度创伤等救治工作。平台通过建立每日值班制,对来院的急诊患者统一开通绿色通道,实行先诊疗、后付费,急诊免费陪检,持续优化急救流程,开展“一站式”救治,确保心梗患者黄金十分钟早期复苏,脑梗患者窗口期内溶栓、取栓及创伤患者黄金一小时控制性手术的及时开展,为抢救患者赢得宝贵时间。2023年8月,医院成立盐城市蛇伤救治中心,在区域内建立起蛇伤绿色救治通道,五大救治中心及中毒中心(蛇伤救治中心)年均救治群众近万人次。
令人欣慰的是,卒中中心自2017年成立以来,已完成动脉取栓140余例,DNT(患者入院到接受静脉溶栓)时间最短能达到13分钟,通过机械取栓,血管再通率能达到90%以上,很多患者在术后很快恢复自理能力。
“目前,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门球时间(心肌梗死患者自入院至导丝通过阻塞病变球囊扩张的时间)平均为80分钟,显著低于国家标准时间。”心血管内科主任徐时平介绍,该院胸痛中心已开展冠脉造影检查和手术3700余例,急性胸痛疾病诊疗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专业、坚守,守护重症救治“生命线”
“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生与死的对决,也是一场荡气回肠从死神手中夺回生命的较量,我们赢了,这场战斗赢得漂亮,既体现了医护人员高超的医术、团结协作的精神,也彰显了顽强的生命……”这是76岁的戴惠玲,在陪护儿子的过程中,以儿子李骏的名义,手写了一封《为创造奇迹的医护团队喝彩》感谢信,感谢市人民医院医护人员救死扶伤、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
2023年10月30日上午,46岁的李骏因背部疼痛被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医院立即开通绿色通道,心血管内科徐时平主任团队立即为其实施心脏介入手术。但由于其发病超过10个小时,错过最佳抢救时间,术后其出现心源性休克、肾脏、肝脏、凝血功能等损害,生命垂危。生死抉择面前,李骏被紧急转入重症医学科,依托体外膜肺氧合(ECMO)+床边血液净化(CRRT)+有创呼吸机维持生命。12月11日,在医院治疗了整整41天的李骏康复出院,他和医护人员创造了一个生命的奇迹。
ECMO技术作为目前重症急救领域的先进技术,其应用水平代表一家医院、地区甚至国家的急危重症患者综合救治水平,为疑难重症患者带来生命的奇迹。2022年,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首次将ECMO技术应用到临床危急重症病人抢救。团队熟练的配合度是ECMO成功救治的关键,截至目前,已累计实施ECMO技术22例,大大提高了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率,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生命保卫战。重症医学科床位数量、床位使用率、医疗技术水平和科研等在盐城市处于领先地位,科室成功创建为盐城市重点学科、盐城市重点专科、盐城市医学创新团队。
近年来,市人民医院一直以危重症患者在县域内解决为目标,不断加强危重症患者救治体系建设。2018年,提档升级综合重症监护室(ICU);2021年,建立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提高急诊抢救成功率。2022年,建立呼吸重症监护室(RICU),补齐重症呼吸疾病救治短板;2023年,陆续建立完善心血管重症监护病房(CCU)、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SICU),补齐相关学科救治短板。目前,医院共有综合重症监护床位30张,专科重症监护床位50张、可转化重症监护床位80张,病例组合指数(CMI,反映收治疑难危重症水平)从2020年的0.93提升至现在的1.05、全省县级医院排名第二。医院可常规开展电子支气管镜肺泡灌洗、血液净化(CRRT)、体外膜氧合(ECMO)、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心排出量监测(PICCO)、重症超声技术、人工肝技术、经皮内镜下穿刺胃造口术(PEG)和空肠造口术(PEJ)、体外二氧化碳清除(ECCO2R)、血管内亚低温等诊疗技术。在救治危重症疾病,特别是心、脑、肺疾病及严重创伤、急性中毒等危重症的抢救与治疗技术实力雄厚。
据统计,去年医院全年急诊量超过20万人次,而3年前急诊量还不到15万人次。“急”在分秒之间,“救”在生死边缘。面向未来,市人民医院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充分发挥院前院内无缝衔接一体化救治优势,以高质量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全力守护区域百姓生命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