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开发区:攀高逐新强产业 勇挑大梁走在前

  • 发布日期:2024-09-23
  • 来源:东台日报

经济开发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定改革创新路、壮大新质生产力,以实干争先姿态当好产业发展“主力军”、项目突破“主攻手”、创新驱动“主引擎”。锚定“盐城开发园区站排头、全省开发区争一流”奋斗指向,以开工百亿级项目、培育百亿级企业、打造百亿级产业链为战略支点,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全面掀起“比学赶超、争先创优”热潮,以争先之勇拼项目,以会战之势抓建设,以实干之姿聚产业,奋力谱写现代化新东台园区建设新篇章,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招大

引强

集聚打造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项目建设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经济开发区高举“工业强市”大旗,推动金属材料、机械装备等传统产业焕新,培育壮大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前瞻布局低空经济、6G通信等未来产业,锁定“高精新”,突出“链群配”,致力打造百亿企业领航、十亿企业支撑、亿元项目配套的骨干企业矩阵,全力打造新质生产力策源地。

今年4月下旬,被列入省重大项目的联合飞机无人机产业基地项目在开发区开工,在撬动东台制造向低空经济、高端装备焕新升级的同时,引发人们对科技引领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据悉,项目投资人联合飞机集团,是专业从事重载荷无人机装备研发、生产和服务的领军企业,累计获得国内外发明专利授权300余项,自主研发的飞行控制系统和电控共轴技术打破欧美封锁、填补国内空白。

重大项目真抓实干的背后,是经济开发区上下超前谋划、主动作为、攻坚克难的责任担当。面对新一轮产业转移机遇,经济开发区聚力“攻龙头”,产业招商刷新高度。选优配强专业招商力量,10个专业招商局、46名招商人员,驻点长三角、珠三角产业密集区,深入开展产业链招商、以商引商、推介招商,突破一批主导产业强链补链延链项目。围绕签约项目,逐一制订手续办理、要素保障、任务分解“三张”清单和项目建设“一套”方案,新开工联合飞机、远洋、浦创、迈锐福、沪越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新竣工天合光能、智泰储能、润田二期、领胜3C研究院等重大项目。

科技

攻尖

竞逐培育新质生产力“新赛道”

牢牢把握“产业科技创新”主攻方向,经济开发区始终把培大育强作为发展之要,梯次培育特色创新主体,一体推进高企培育、专精特新、股改上市“企业发展三件事”,通过科创赋能、数字赋能、开放赋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创塑园区新优势上勇攀高峰。

走进经济开发区东区,一大批新兴战略性产业项目如雨后春笋般破土拔节。去年底,百亿级天合光能、智泰储能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引领新能源产业迅速崛起。智泰公司十分注重新能源材料技术的产业转化攻关,目前已实现4GWh的产能。眼下,一期一阶段投产项目订单储备充足,未来将持续投资、新上产线,利用三年左右时间,打造投资过百亿,产值过百亿,市值过百亿的企业。

作为盐城市瞪羚企业的星基智能装备聚力推进科技创新,研制开发的各类特种线缆生产设备以高科技含量、高产品质量不断受到市场青睐。自第一套汽车电线挤出生产装备线成功实施以来,公司已为国内汽车电缆制造提供了80%以上的产能,技术水平追赶国际先进制造厂商。目前在手订单已排至10月份。

近日,省工信厅公示第六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第三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复核通过企业名单。省第六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入选榜单中,盐城共35家企业上榜,其中东台11家,数量居盐城第一,其中德普尔、峰峰钨钼、沃特、欣宏泰、星基5家企业上榜。和信石油机械入选第三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复核通过企业名单。截至目前,累计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7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5家。

聚焦新质生产力,开发区聚力“促转型”,发展动能持续增强。以抓好企业发展“三件事”为着力点,全面提升产业创新“浓度”。新增有效发明专利81件,新申报国家级绿色工厂2家、省瞪羚企业2家、省智能制造示范车间9家,展志、佳成入选省智能制造工厂。组织申报高企36家、国家重大人才工程计划10项。中玻获制造强省建设专项资金配套。领胜、金科森获批省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高效

服务

构筑厚培营商环境“硬支撑”

环境就是生产力,服务就是竞争力。开发区以全局视野谋划土地资源供给、产能指标配置、环保容量保障,确保大项目、好项目落得下、建得快、发展好。与此同时,协同推进西区有机更新和东区功能完善,加快构建东西呼应、南北贯通、内外循环的空间格局,积极锻造承载能力强、产业集聚优、功能配套全的发展平台和载体,以配套吸引项目,让广大客商投资放心、创业称心、居住舒心。

完善产业配套功能。全面融入市主城区,在功能配套上形成东西互动、南北贯通、内外循环体系。区内建有国家级金属材料检测中心、协鑫热电、内河港池、中石油昆仑燃气站,高标准打造惠民中心、人才公寓、科创中心。围绕先进制造业发展需求,实施道路联通工程,园区交通“微循环”进一步畅通。紧盯重大项目配套,同步实施“水电气热污”管网扩容延伸,新建日处理2.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

优化资源要素供给。通过节约集约开发,空间承载力有效提升,可为投资者提供新征用地、盘活存量、入驻标准厂房等多种选择。统筹配置用能、产能、环保等指标,优先保障优质项目需求。高度重视人力资源供给,与省内外高职院校广泛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每年输入产业技能人才6000人次以上。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集成市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20条”等各项奖励政策,推动上级惠企助企措施落地落实,区内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智改数转、股改上市,夯实高质量发展坚实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