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协作同发力 远离毒品护童行
- 发布日期:2024-09-21
- 来源:东台日报
也许只是喝了一杯饮料,或者吃了一些饼干,竟然被发现“染毒”,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这绝非危言耸听,而是现实中发生的真实案例。毒品有哪些危害?新型毒品披着什么样的“外衣”?青少年学生应该如何远离毒品危害?请跟随禁毒民警一探究竟。
毒品的危害,可以概括为“毁灭自己、祸及家庭、危害社会”12个字,不仅严重危害人的身心健康,而且诱发其他违法犯罪,破坏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造成巨大损失。《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它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传统毒品有鸦片、吗啡、海洛因、大麻等;合成毒品有冰毒、麻古、摇头丸、K粉等;毒品新精神活性物质有氯胺酮、卡西酮类、芬太尼类、合成大麻素类等。
“近年来,毒品改变了形态、包装,出现在大众面前,还悄悄盯上了青少年。不少青少年缺乏对毒品的清晰认识,认为毒品随时可吸可戒并不可怕。有些是因为好奇和从众心理,为了在群体获得肯定,有些则因为缺乏家庭温暖或受家庭的不良影响。”市公安局禁毒民警陈菲介绍,一些所谓的“饮料”“果冻”“饼干”“跳跳糖”“巧克力”,甚至是“茶叶”“干花”“邮票”等,都有可能掺入了毒品成分。
如何让“祖国的花朵”健康成长,免受毒品侵害?需要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多个层面共同努力。青少年要接受毒品基本知识和禁毒法律法规教育,了解毒品危害,懂得“吸毒一口,掉入虎口”的道理。父母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禁毒意识,教育他们认识毒品的危害,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盲目追求享受,寻求刺激赶时髦;不结交有吸毒、贩毒行为的人,不随意接受陌生人来历不明的食物、物品等。学校应建立健全禁毒工作机制,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主题活动等形式,强化青少年对毒品的认识和防范意识。社会层面,我市禁毒部门将全民宣传与精准宣传相结合,常态化开展开学“禁毒第一课”活动,打造市禁毒教育基地,最大限度发挥校园禁毒宣传主阵地作用。组织开展“禁毒宣传进万家”等系列活动,在社区广场、公共场所、大型商圈等开展融入式、渗透式宣传。组建“东小禁”禁毒志愿者联盟,把禁毒宣传融入传统节日,共同营造无毒的社会环境,为青少年远离毒品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