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世界的中国湿地—— 向世界展示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智慧”
- 发布日期:2024-08-17
- 来源:东台日报
由江苏广播电视总台优秀创作团队历时近两年辗转拍摄、倾力打造的精品纪录片《连接世界的中国湿地》顺利完成,并于8月14日全国生态日到来前夕在省广电总台举行了隆重的开播仪式,与会各界人士纷纷对该片的完成给予高度评价,对该片的热播充满了期待。
纪录片《连接世界的中国湿地》由省广播电视总台、东台市委、东台沿海经济区联合出品,聚焦东台条子泥湿地这一江苏首个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与修复,摄制团队长期驻守在湿地滩涂蹲点拍摄,全景呈现条子泥湿地的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充分展现了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主张的生动实践。
作为参与该片策划的指导专家,一直致力于黄海湿地研究与保护的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贾亦飞表示,与其他纯自然类的纪录片不同,这部片子更多突出了人在湿地自然保护中的作用,向全世界展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实践”“中国智慧”。
“相比较那种纯自然的讲述野生动物的纪录片,这部片子更有吸引力、也更能让大家共情。”贾亦飞表示,他特别高兴片中把参与条子泥保护的人、中外科学家所做的工作一一得到了展现。尤其是人怎么参与到自然资源的管理,怎么来体现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里边的中国智慧。他希望更多的公众喜欢上这部纪录片,并通过这部纪录片了解他们从事的工作。
作为省广电总台倾心打造的首部4K高清自然类纪录片,《连接世界的中国湿地》拍摄过程创下了许多“第一”:首次使用远程遥控无线摄影设备,对野生动物实现全天候无打扰拍摄,拍到了许多极具观赏性、趣味性的珍贵画面;首次远赴俄罗斯远东地区楚科奇半岛,记录到勺嘴鹬的“出生”、繁殖……作为该片导演、主创,何佳一路下来感受最深的是全民生态保护理念的提升、爱鸟护鸟意识的增强以及全国上下自觉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大国担当。
“为什么条子泥湿地的保护成功对于全世界是一个典型案例?我们在采访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时了解到,很多发展中国家、包括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线上有22个国家,这些国家有不同的信仰、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语言,经济发展情况也不一样,对鸟类保护的措施、力度参差不齐。而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们做了示范作用,对于他们来讲就是一个很好的标杆。”何佳说,这些国家正在积极谋求发展,他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会碰到怎样保护好鸟类、怎样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难题,中国则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和榜样。“这是我感到自豪的地方。”何佳眼里闪着兴奋的光芒。
该片摄制组跟随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的路线,辗转多地拍摄,采访了20多位中外湿地保护和鸟类研究专家,并助力中俄五方科研机构就湿地保护研究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拍摄事件本身就是一次中国理念的国际讲述和传播。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约翰逊·亚当斯表示,这部纪录片生动地向江苏、全国和世界人民传达了这片湿地的珍贵与重要。我相信,许多人都会欣赏到这部纪录片的美,同时也会深入理解为什么沿海湿地如此特殊,为什么它需要被保护。
开播仪式上现场发布了专门为纪录片《连接世界的中国湿地》创作的主题曲《爱的连接》并进行了演唱表演。集作词、作曲、演唱于一身的主创思斯透露,条子泥原始的生命张力和自然纯净之美激发了她的灵感,只用了两天时间她就完成了这首歌的创作。
“这首歌的名字叫做爱的连接,我觉得“连接”是一个关键词,然后“国际化”也是个关键词,那是什么把我们连接在一起的呢?我觉得就是爱,对生命的爱,对生态的爱,对这个世界的爱。”思斯进一步阐释道,我们因为爱这些候鸟,想要保护它。但是我们在保护它们,它们也在保护我们,无论我作为一个观鸟者通过望远镜看着你,还是我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或者是日常生活当中喜爱自然的人,我看到你漂亮的样子,这种深情的凝视交相辉映。
“我们虽然肤色不同、语言不通,但我们有共同的生命底色,我们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是在这样的一个底色之下相爱的。所以这首歌取名爱的连接,就是希望用爱去连接全世界各地的热爱生命的朋友,共同去保护湿地,保护我们共同的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