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欢迎您!

让百姓健康有更好“医”靠 紧密型数字医共体全面加快建设

  • 发布日期:2024-05-07
  • 来源:东台日报

悠悠民生,健康为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

国家卫健委、中央编办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对全面推进建设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提出了具体的任务和工作要求。国家卫健委基层司司长傅卫说:“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应该说是对县域内医疗卫生体系的系统重塑,也是卫生健康治理体制机制的一个改革创新。”

近年来,我市主动扛起深化医改试点重任,将2个龙头医院、24个镇卫生院、341个村卫生室(站)聚合成紧密型医共体,有效整合资源、优化医疗供给,市域就诊率稳定在90%以上,基层诊疗量达75%,数字医共体建设入选国家和省深化医改典型案例。

重塑系统治理体系更高效

前不久,梁垛镇临塔村村民沈某,因为胸闷心慌,夜不能寐。后来,在该村卫生室借助远程会诊平台,与市人民医院专家连线帮助诊断。经过药物和心理治疗,目前沈某的症状基本消失,心情也变得舒畅了。远程会诊架起了医疗“高速公路”,让老百姓足不出村解决疑难问题。这得益于近年来建设起来的紧密型数字医共体。

我市坚持动真碰硬,把准多方利益诉求,完善医共体运行体系,深化治理制度、医保制度、薪酬制度改革,组建独立事业法人的医共体办公室并实体化运行,下设数字健康、医保管理、医疗质量、医防融合等“十大管理中心”,落实人员、财务、药耗、质量、信息、医保“六统筹”,形成运行高效、服务闭环的紧密型医共体。

在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过程中,我市创新实行医保“打包付费”,将预算总额在剔除民营医疗机构、药店后全部打包给医共体,由医共体办公室通过考核进行分配,引导医疗机构精准诊疗、有序竞争,药占比从37.6%下降到31.1%。2023年度医保基金预算总额首次扭亏为盈。

如何才能有效控减医保支出,又促进医疗质量整体提升?我市科学核定医共体成员单位薪酬总量,建立包括“三方满意、群众健康、医疗质量、服务能力、运行效率”等五个方面重点内容的考核体系,引导医务人员从“重治疗”向“管健康”转变,有效控减了医保支付费用。

打破围墙就医之路更顺畅

“依托数字健康驾驶舱‘十大中心’,三级医院的优质资源直接送达基层。”时堰中心卫生院院长周礼进表示,该院利用“十大中心”,在读片、急救、检验检查等服务水平有了新提高。

紧密型数字医共体的“紧密”体现在了“数字紧密”上。通过建成“数字健康驾驶舱”,科学布局“十大中心”,打通检查检验、救治诊治、院外服务“三大环节”,推动人员、技术、服务、管理“四下沉”,打造成覆盖全域、没有“围墙”的三级医院,实现“一键点击”优质资源瞬间集聚,让基层群众在市域任何一个医疗服务点都可以直接享受三级医院服务。“十大中心”运行以来,年均服务25万人次,住院次均费用同比下降13.69%,累计节约群众看病就医费用超亿元。

区域检验中心、网络心电中心、影像云诊中心通过检查设备并网运行、实时反馈,实现市镇服务一体化、检查结果同质化;智慧急救中心统一调度急救资源“上车即入院”。远程会诊中心对上接入省内外三甲医院,对内县域医疗机构全部并网运行,减少患者来回奔波。集中审方中心,组成专业化审方团队,市镇村处方每方必审、每方必查,实现精准诊疗,处方合格率从91.2%提高到96.3%。健康随访中心通过诊疗、体检、筛查等多种途径,及时发现并将需要随访的对象纳入管理,提供健康指导;医护调度中心为行动不便居民提供上门诊疗、护理等服务;药物配供中心由基层单位开具处方,物流配送,送药上门;消毒供应中心有效消除基层医疗安全隐患。

提升能力近享服务更优质

肺结节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征象,去年,市人民医院在苏北地区率先引进电磁导航支气管镜系统,深化与上海、南京知名肺科医院合作,柔性引进名医专家来院坐诊、手术示范,先后成功开展12例电磁导航支气管镜下的诊疗操作,让肺病患者足不出市,就能享受精准医疗、品质医疗。

在启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改革之前,碰到疑难杂症,很多群众第一时间都会选择到上海、南京知名医院治疗。全市职工医保连续十几年、居民医保连续6年收不抵支。异地就医医保基金支出占总支出比例连续多年超过30%。

如何才能留住患者“看病不出市”,增强本地医疗吸附力?市卫健部门注重苦炼内功,狠抓能力提升,坚持软件硬件齐抓、载体人才并重,努力让更多群众享有优质服务。市人民医院建成临床、急救、慢病、管理、信息“五大中心”,创成全国县域首家“中国心肺复苏培训中心”。市中医院建成治未病、康复、美容、养生、肿瘤“五大中医中心”,推动中医、康复、养生融合发展,成为省中医院协作医院。24家镇卫生院全部达国家推荐标准,5家达二级医院水平,341个村卫生室(站)全部达省定标准。

2021年,医学博士顾庆国作为特殊人才被引进市人民医院。他以精湛诊疗技术,推动该院脊柱外科手术从无到有,先后实施高难度手术100多例,大大提升市人民医院脊椎退变创伤结核肿瘤手术和治疗水平。

我市大力实施人才培养“八项工程”,与上海一院、上海肺科医院、省人民医院等三甲医院深度共建,周周有名医“大咖”来东坐诊、手术,形成“名医有约”品牌。目前人民医院已掌握心脏大血管外科手术、心脏导管消融诊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技术,为群众身体健康又增加了一道安全阀。到目前,先后柔性引进专家120名,累计开展新技术76项、新项目158项。

转变模式把握健康更主动

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慢性病发病率逐年增长,并呈现年轻化趋势。为此,由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分别牵头两个健康管理片区,组建10个专病协会统筹管理,落实镇村341个基层网格跟踪随访,有效把握了健康管理主动权。

从“以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我市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树牢“大健康”理念,进一步做实健康管理,实现医保资金使用效率的提升。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全部设置老年医学科,老年友善医疗机构覆盖率达100%。实施高血压、糖尿病、上消化道肿瘤、前列腺肿瘤、肺结节等病种筛查行动,全面提高慢性病预防、干预和治疗效果。大力实施中医传承行动,镇镇建成中医馆、村村拥有中医阁,中医诊疗人次占比提高到29.8%。

日前,国家卫健委在我市召开中西部地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政策培训暨经验交流会。这是继3月底东部地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政策培训暨经验交流会后,国家卫生健康委第二次在我市召开相关会议,旨在进一步推广东台市通过信息化手段和绩效考核评价等,推动实现县乡村医疗服务协同联动的典型经验。站在新的起点上,我市紧密型数字医共体建设将进一步加强分析研判,不断改进完善,加快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系统提升运行水平,打造更具示范性的紧密型医共体,引领医疗卫生工作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做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