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非遗时堰木雕用时光打磨精品
- 发布日期:2024-10-31
- 来源:东台日报
一木一春秋,一刀一浮生——当刻刀在木件上划过,当一层层木花次第绽放,艺术的生命便形象了起来。这便是时堰木雕。
60岁的朱付寿在工作台前精雕细琢,布满沟壑的双手看起来是那样粗糙,可是雕镂出来的细条又是如此细腻。
朱付寿摆弄木件已经40年了,是朱氏木雕第六代传承人。
“从我记事起,我们家一直以木家具制作、木结构门窗装饰雕刻和木质装饰摆件雕刻营生。从小受父亲的影响,我一直喜爱钻研木雕这门手艺。”朱付寿说,他的生活里除了木头还是木头。
时堰木雕源于明,盛于清初,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时堰木雕以单面镂空雕刻为主,品种繁多,有着广泛的群众性。去年11月,时堰木雕被评为省级非遗项目。
在朱付寿的记忆里,幼时镇上有很多木匠,只有一部分人能真正把家具做成艺术品,称得上木雕,而这正是朱付寿他追求的。
朱付寿家里有一张祖传的木雕精品——架子床,四角安有立柱,床顶安盖,两侧和后面装有围栏,装饰华美。床楣上九世堂图案寓意九代不分家,中间是一位老太爷在过寿,左右两边分别是文官和武官前来贺寿,场景吉庆喧闹。该床共计雕刻人物20个,人物各具神形,纷繁有序地一一罗列,尤显雕刻匠人的构思精妙与技艺高超。
这个床是朱氏木雕第二代传承人的作品。在朱付寿看来,每一次目光落在床上,都仿佛是在和先祖对话,感知他们对木雕活儿的那种执着。
看朱付寿打初稿,会觉得特别地神奇,一支普普通通的铅笔捏在他手中,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在白纸上驰骋,将所有的灵感与构思变成手绘图。
“不同木材的产地、色泽、纹理、软硬度都不相同,比如镂空木雕就要选椴木,椴木有韧性,适合雕一些细节。”一说起木料的选择,朱付寿的眼中就闪着光。在他的眼里,每一块木头都有着自己的灵魂。
一件作品少则几个星期,多则几年。
眼准手稳、锤锤有力、刀刀见效,心聚运筹帷幄之势,手运爽快利落之感,分层次、观远近、看高低,木雕的每一个程序都丝毫不能马虎。
打坯必须循序渐进,不得急于求成。修光要根据雕刻对象选择适合的道具,运刀要肯定,刀迹要清爽,重要部分更应细致入微。修光完毕后还要点缀、打磨,之后再根据木材的不同选择油漆或者打蜡。
眼下,朱付寿正在创作以“天仙缘”为主题的木雕作品。虽然还是半成品,已经让人浮想联翩,董永和七仙女的人物头饰、衣衫、裙角雕刻得细致入微,形态逼真,背景中的千年古塔海春轩塔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层次分明。朱付寿说,作品完成之后会捐赠,希望能为地方文旅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儿。
和很多传统手艺一样,科学技术的发展也给木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朱付寿认为,机械技术只能代替一部分木雕,那种需要注入创意、感情的木雕,是不会被淘汰的。手工雕刻的过程就是人和木头在对话,可以把自己的情感寓于其中,略带粗糙的纹路和划痕就是在诉说着一个又一个故事。
“机器的作品和人工的作品,你是能够感知出来的,没有时光打磨的作品,艺术感染力一定会打折扣。”朱付寿说。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朱付寿希望把技艺传承下去:“只要有人热爱,我就会全力以赴地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