弶港,人海和谐入画来
- 发布日期:2023-09-08
- 来源:东台日报
美丽富饶的弶港,享有“世遗港”“旅游港”“文化港”“幸福港”的美誉。
“海洋蓝”“滩涂美”“森林绿”“渔歌里”……厚植了现代化渔港的美丽生态。
与海相伴,与美同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正在点亮弶港人的幸福家园!
东向大海,走进弶港。在这里可以欣赏天然雅趣,可以守望百岛之沙,还可以聆听海风鸥鸣,更可以品读生生不息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故事……
天地一沙鸥
在东台沿海滩涂,有一种列入国际保护的珍稀鸟种,它头戴“黑帽”,墨色嘴巴,浑身玉羽银翎,阳光下如同盛开的黑蕊白花儿,漂亮极了。唐代诗人杜甫曾有过这样的赞叹:“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
为什么叫它沙鸥?因为这种鸟儿生存的环境在大海上的沙洲和海边沙滩。
每年四月至六月,是黑嘴鸥做窝产蛋、繁衍的时节。
据观察统计,今年在条子泥3000亩盐蒿地上已筑巢3000多个,鸟巢总数超过往年。
条子泥是中国最美海湾,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定的东方净土,与荷兰瓦登海同为全球仅有的两处滨海湿地类自然遗产。沙鸥爱上了条子泥,条子泥走向了世界,人与鸟和谐共生。
帆开弶港三百年间,沙鸥的生存环境始终呈生态的原始性,“知恩图报”的沙鸥也带给赶海人“迷雾引航”的惊奇。
相传,很早以前,弶港有一对壮实勤劳的蒋氏兄弟望洋听涛,充满好奇。有一次,兄弟俩驾着一艘小渔船驶入一座无名沙洲,他们以船为家,观风云、听鸥鸣。潮退后赤足登滩,潮涨时上船小憩。很快,学会了浪间放网,学会了滩脊采贝……久而久之成了赶海闹潮的好把式。
一年的秋冬渔汛,渔情旺发。兄弟俩在日潮与夜潮布网中收获了旺发的小黄鱼、大美鱼、比目鱼、凤尾鱼、海刀鱼等众多新鲜海产品。趁着次日潮涨,兄弟俩扬帆返航。渔船刚行驶几海里,秋冬时节特有的辐射雾便遮盖了整个海面,能见度极低,水路标识掩没在浓雾之中,无奈的小渔船任凭惊涛拍打,忽儿卷上浪峰,忽儿又抛入浪谷……
正当兄弟俩束手无策之际,浓雾中传来阵阵鸥鸣。一群沙鸥飞临渔船桅顶,两只领头鸥稳立船头,似乎发出“领航,领航”的鸥语。听懂鸥语的兄弟俩喜出望外,一个紧握舵把,一个竹测水深,“嗨、嗨,五十节哎,四十八节哎,四十五节哎……”悠扬的测水号子随风飘荡在茫茫大海。
在沙鸥的引航下,小渔船过深槽、越暗脊,沿着九九十八湾水路西行,终于安全抵达陆地岸边锚泊。随后,两只领头鸥带领着自己的鸥群又飞向了大海深处。
后人为了缅怀蒋氏兄弟寻滩守滩的业绩,也为了感恩沙鸥的领航奇功,将这片神奇沙洲取名为“蒋家沙”。
迢迢白金潮
白仔鳗,学名鳗鲡,是地球上最神奇的鱼类,又称白鳗、青鳗、鸥鳗、河鳗等。
白仔鳗,是所有鱼类中唯一不能靠人工繁殖的生物,它在深海中产卵繁殖,在淡水中成长,属于纯天然资源,只能靠人工捕捞采集。
白仔鳗,是鱼类中最有名气的长途“旅行家”。它的产卵场远在几千公里以外的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纳群岛之间的深海区。
东台这片海域是白仔鳗一年一度回归的“终端家园”。每年10月份,白仔鳗家族相约北上,一波又一波的白色浪潮,越过南海,穿过东海,跨过长江,风雨兼程直奔东台海域而来。
来年的早春二月,东台海域渔舟犁浪,渔火闪耀。离岸不远港汊里的桩式鳗网,离岸几十海里的洋槽里的桅牵胄网,离岸上百海里大洋里的深水燕网,绵延数十里上百里,迎接洄游五千公里以上的鳗群。
在弶港渔村,有三位老渔夫:杨八友、王尤和、温善银,他们已载入弶港渔业史。三位渔夫风雨同舟、情深似海,俨然渔家三兄弟。三人都是从8岁那年走进大海的。在长达一个甲子的耕海牧渔中,练就了3海里海货担不换肩,5海里海货担不落滩的硬核,他们赶海生涯中累计步行40余万里,创下了人不离海、步不离滩的旷世奇迹!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白金潮”一浪高过一浪地呼啸而来,弶港渔民率先成为迎候“白金潮”的第一方阵。杨八友、王尤和、温善银三兄弟敢为人先,在弶港拦潮大堤外的港槽内创新桩网捕鳗模式。1985年4月的一天深夜,他和儿子在拦潮大堤外侧的横港港湾里,布下十八口桩网,在潮涨潮落的五个多小时内捕获了三万六千多尾细如绣针、白如美玉的白仔鳗,创下了半个世纪以来的丰收奇迹,可谓“一条苗,一夜富”。
渔家三兄弟赶海生涯中,始终遵守民俗、不破风水。每年农历除夕之夜,无论是鳗汛到来,还是鳗潮起涌,他们都与赶海渔民约定,鳗网上船、鳗船锚泊,让沙洲浪涛间的一群群白仔鳗无忧无虑、尽情洄游。“正月大年海上过,二月春风唤鳗归,三月开港鱼鸟欢,四月驮回丰收谣”,这首弶港渔民自娱自乐的捕鳗歌谣,在“母亲海”的季风里传扬了一春又一春,一年又一年。
春光一刻值千金,鳗潮涌来心儿牵。改革开放四十多年间,弶港渔夫们捞着“软黄金”,渔娘们网着丰收景。2022年春季捕鳗期间,弶港数百艘渔船不误渔时,不忘防疫,高产丰收,船平纯收入十万元以上。有10多艘高产状元船,白仔鳗销售收入过百万,可谓水质佳、鱼儿多;鱼儿多,生态好。
人海和谐、人滩和谐的东台沿海,其原始生态,成为我国沿海重要鳗业基地的独特资源。经过十多年来的成功探索,投资兴建的20000亩鳗业基地,包括黑仔培育、成鳗养殖、饲料生产、拷制干品等配套项目,成为名副其实的朝阳产业。
忠诚守护者
赶海过日子,耕滩养家人,是帆开弶港三百年间,海边人“靠海吃海”的形象写照。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绿色发展”“美丽中国”,打鱼人入脑入心。共享发展成果,构建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渔民们自觉履行忠诚守护自然的神圣职责。
在鳗潮起涌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弶港兴起了造船热,大船小船总数2000多艘。为了减轻海洋捕捞强度和密度,让海洋生物休养生息,打鱼人识大体、顾大局,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减船转产,洗脚上岸。目前,出海渔船仅有700多艘,实现了近海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善于“向海图强”的弶港渔民,在减船转产的新形势下,迅速融入时代大潮,校正航向,开辟出一条建设海上清洁能源的新航道,先后投资2亿多元,钉造60多艘海洋工程船,在渤海、黄海、东海各海域直接服务于国华、鲁能、上海电器等10多家风电企业,为节能减排作出渔家贡献。
退渔还湿,是有效恢复潮上带(即高涂草地原真性)的刚性举措。在蹲门渔村以东区域西沙洋日复一日的“半日潮”作用下,形成了大片潮滩草滩,成为飞禽走兽的天堂。2012年至2013年,四百户渔民家庭响应政府号召,完成了30000亩退渔还湿任务。
蹲门村党总支率先成立了湿地保护党支部,15名党员列入各护湾小组、巡查小组和服务小组,在党支部书记何勇、副书记陈志刚的带领下,实行常态化巡护,有效保护了湿地生态。
有着200年村龄的巴斗渔村,近年来在退渔还湿中,拆除养虾棚332个,养殖用房21处,渔民们实现了由“靠海用滩”到“靠海兴旅”的成功转型。
一方面,他们做足小海鲜“大文章”。充分挖掘贴近连陆浅海的地域优势,打造巴斗系列海鲜品牌:“巴斗文蛤”“巴斗泥螺”“巴斗红口蛤子”……提升了“天下第一鲜”的市场附加值。
另一方面,讲好小地方“大故事”。深耕巴斗元素,生动形象地讲好“巴斗红帆”“巴斗海鲜”“巴斗三水”“巴斗民俗”等故事。
他们在“大情怀”“大旅游”上做足文章。吸引全国各地各界人士来条子泥怀抱的“巴斗实景课堂”研学,品读巴斗的传奇史、追海史、生态史、变革史和感恩史。吃一餐海鲜,住一晚民宿,看一场鸟舞,学一趟赶海,巴斗日益成为海内外游客的“网红打卡地”。
“滩涂美吔,滩涂美吔。百里滩涂不思归,魂牵梦绕永相随……”,渔家儿女唱响的这首甜蜜之歌,饱含了对东台沿海生态的深情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