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欢迎您!
  •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首页
    >今日东台>民生动态

时隔23年,他终于了却这桩心愿

  • 发布日期:2023-09-28
  • 来源:东台日报

记者 蔡凤军 陈美林

戈宝权,东台骄子。在东台一户书香门第出生、成长,带着家乡的滋养走出东台后,他一步步努力、奋斗,成为我国著名翻译家、外交家。

是他,将普希金、高尔基等经典作家作品译介入中国,他翻译的著名散文诗《海燕》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篇。

今年,是戈宝权诞辰110周年,在各界纪念的同时,他的外甥孙戈,用一场展览怀念舅舅,向舅舅致敬。

“舅舅去世时,我因公事没有机会到南京参加追悼会,从此,为舅舅办一个展览成为我的一个心愿,多年来我一直在搜集他的著作、译作、手稿和朋友的书信等。今天,可以说了却我的这桩心愿。”9月25日,在文化和友谊的使者——戈宝权诞辰110周年纪念展开幕现场,孙戈动情地讲述。

作为戈宝权最小妹妹的儿子,孙戈打小就崇敬舅舅戈宝权,在求学和工作过程中,不时得到戈宝权的点拨、指导。当听说孙戈从事新闻工作时,戈宝权曾十分兴奋地鼓励他好好干,做一个喜爱自己事业的新闻记者。

这场展览,办在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开幕式现场,翻译界、文化界学者,来自全国各地的部分戈宝权亲属、家乡东台的各界代表以及部分高校学生来到现场,用声音深情演绎戈宝权翻译的名篇,动情讲述戈宝权的翻译成就,共同回忆这位“纵横捭阖的文化使者,高风亮节的革命作家”波澜壮阔的一生。

“房子是一块砖一块砖造成的,学问是一本书一本书读成的。”这是展览外墙上戈宝权画像旁的两行大字,也是戈宝权叔父戈公振赠予戈宝权的一段话。这句话伴随了戈宝权一生,也影响了戈氏后人。得知父亲的展览将在上海举办,戈宝权女儿戈小丽说:“父亲在青年时期做过记者、编辑,也从事外交工作,而他一生最大的成就还是外国文学翻译和研究。他常常用家乡话跟小辈介绍戈公振爷爷的这句经典,这影响了我们的人生态度。”

此次展览,展出的80件原件、34件手稿,均是孙戈23年用心收集而来,包括三个版本的高尔基《海燕》译文手稿、13个版本的《普希金文集》、勃洛克长诗《十二个》手稿及范用收藏编号本、戈宝权叔父、中国著名记者戈公振安葬日纪念版《从东北到庶联》、戈宝权回忆名家系列手稿、戈宝权与茅盾、丁玲、夏衍等人的书信等。有的是孙戈拜访而来,有的是图书馆查阅得到,有的则是孔夫子旧书网上购得,每发现一件,孙戈都如获至宝,感觉和舅舅又近了一步。

三个版本的高尔基《海燕》译文手稿是此次展览特别引人注目的展品。据孙戈研究,早在20世纪40年代,戈宝权就翻译过这首散文诗。195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选了这篇高尔基的名作后致信戈宝权先生,希望能根据最新的用词习惯修订《海燕》译文,于是就有了1959年的《海燕》翻译手稿,以及之后的多次修订稿。

展览现场,13个版本的《普希金文集》集中亮相。孙戈介绍,1947年戈宝权开始筹备编译《普希金文集》,经他研究精选编辑,文集问世后受到广大读者喜爱,多次重版重印。其中,很多版本来之不易,可是,当它们收集整齐时,孙戈特别有成就感。

在现场,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授、上海翻译家协会会长魏育青这样评论戈宝权:“60多年里戈宝权翻译了50多种著作,感动一代代读者。他的译文平实、朴素,让读者看得懂,并成为翻译与研究结合的典范。”

这一日,戈宝权堂弟、87岁的戈宝栋先生,也来到现场。戈宝栋是中国画家、戏剧评论家、戈湘岚之子。老人回忆说,自己虽然是戈宝权的堂弟,但是年龄相差很大,一直看戈宝权如长辈一样。他记得。戈宝权翻译《宝石花》的时候,他们弟兄几个还帮忙进行了抄写。“他待人非常和善,经常关心我的求学和生活问题。”

戈宝权好友郑振铎的孙子郑源也受孙戈之邀来到现场。郑源深情回忆了自己一家四代和戈家的情缘。“我的爷爷和戈公振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相识,和戈宝权交往也非常多,他们在欧洲时,经常在一起,曾经同游了爱丁堡,留下了很多珍贵的照片。”郑源说,爷爷和戈宝权回国后,交往也很频繁,当爷爷去世,戈宝权还特地打电话来慰问。“我从小就读了很多戈宝权翻译的著作,戈宝权诞辰100周年,我有事没能去,很遗憾,所以这次110周年,我无论如何也要来一趟。”

在现场,看到这么多人冲着舅舅戈宝权而来,孙戈非常激动,他给嘉宾以及参观者详细讲述一个个展品背后的故事,在他看来,这个展览完成了自己的一个心愿,但是研究、整理舅舅以及戈家各位长辈资料文献仍然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