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年,她在农场“种”希望
- 发布日期:2023-09-19
- 来源:东台日报
秋日的新曹农场学校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琅琅书声从一间间教室飞入云际,和鸟雀对话,和秋风絮语。
校园里,桃李东教学楼二楼最东边的教室,一位身着浅粉T恤的中年女教师,不时出现在教室里。课间,她在教室里和学生聊天;午休时,她陪着孩子们休息;课堂上,她循循善诱讲解知识。
留意教室,便看到教室的门牌上,标注着“潘粉英”班。在这个包含幼儿园到九年级,却只有两百多人的校园里,每个班,都以班主任的名字命名。
57岁的潘粉英便是这个班的班主任,也是在这个学校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老师了。
新曹农场成立不过63年,新曹农场学校建校仅为56年。在很长时间里,那儿都是一片荒地,20世纪60年代垦荒以来,才逐渐有了人气,有了生机。相比较其他学校,新曹农场学校属于比较“偏远”的农村学校之一。
然而,就是这样一所学校,潘粉英一待就是33年,从开始工作至今,她从未离开过这片校园。“我的父母在这里垦荒,我可以说是这里的垦二代,但是我开垦的不是土地,而是这里的学生。”潘粉英有时候会这样笑言。
今年,潘粉英任教初一和初二的生物教学,同时兼管学校生物化学实验室,又是初一的班主任,她有着操不完的心。
“每个人都要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初一了,学习方式和小学是有不同的,要求也更高……”这不,午饭后至午休前的这个空隙,她又在教室里给学生做思想工作了。语文怎么预习,阅读有多重要;数学要怎么动脑筋,怎么去分析题目;英语得多听、多读;其他各门科目都要重视起来……她讲重要性,也分享“小技巧”。
对于学习,潘粉英一直强调,要去热爱,热爱是第一动力。自己小时候家里穷,哥哥通过学习改变了命运,自己也通过努力走上了教师岗位,潘粉英就特别希望每个像她一样的农村孩子,都能够用自己的努力去改变人生。
自从1991年到这里教学,潘粉英教过高中,教过初中;教过数学、化学、地理、生物。她任教哪个科目,哪个科目就成了学校的优势科目。她带哪个班,哪个班就成了强班,不仅在学校里数一数二,其考核放到全市去,也常是名列前茅。一大沓奖状,便是最好的证明。
有人曾问她,有没有什么经验,她想了想,好像也没什么特殊的方法,有的,便是认真一点、再认真一点。她坦言,初开始接触新学科的时候,她心里也是发怵的,毕竟不是自己熟悉的领域。可是,她始终认定,只要认真,什么都有可能。不懂的就去学,提前学,多方面学。
在潘粉英看来,农村的孩子要飞得更高,老师和孩子都要努力。她有个习惯,每天都要抽时间反思,今天有哪些题目明天还需要重点讲讲,还有哪些需要补充,有时候白天没时间,就下班后带回家整理。今天考的试卷,不管几点,她都要批改好,以便第二天给学生讲解。
在新曹农场学校的33年里,潘粉英见证了学生人数的增多再减少,见证了学校建立高中部又撤销高中部。然而,对于她来说,变化最大的,莫过于留守儿童的增多。
今年新带的班级里,潘粉英对留守儿童、特殊家庭儿童悄悄地进行了“备注”。虽然,才接触孩子们不久,哪个家庭大致什么情况,她已心中有数了。
班里有几名住宿生,她有空就跟他们聊天,宿舍怎么整理、水瓶放哪里安全,鞋子要经常拿出晒一晒,她的“唠叨”胜似母亲。她开导特殊家庭的孩子“我们没办法选择自己的父母,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命运,自己要为自己的明天负责”。她心疼留守儿童常年见不到父母,告诉他们“有困难,找老师帮忙,有想不通的话可以和老师交流谈心,老师可以做你的引路人”。
常有家长对潘粉英说,孩子听不进家长的话,却愿意听她的话。潘粉英笑言,也不是自己说得有多好,而是她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尽力寻找孩子的闪光点,给予鼓励,理解他们,“你跟他们交心,他们也就愿意跟你交心了”。
潘粉英一直清楚,对于留守儿童,在中小学阶段,老师对他们来说,是很重要的。自己主要的任务,除了教学,更是为这里的农家孩子种下希望。新曹农场学校高中部存在的二十多年里,潘粉英常年带高三,早读课前就到学校,晚自习后查完宿舍再回家,往往一天十几个小时在学校。过去,路灯还不普遍,农村的夜更显黑,骑自行车下班的路上,潘粉英不止一次地摔进沟里。可是,为了孩子们,她从不言苦。
当然,潘粉英坦言,自己也是有遗憾的。“自己教学,但是儿子中学期间都没时间去辅导他。”她说,儿子很努力,很懂事,也很体谅她,这让她欣慰不少。然而,孩子高考时,她因为任教的学生也要参加高考,无暇分身去顾及他,便错过了陪护自己孩子高考的这一站。为这事,她一直觉得挺对不住儿子的。
33年,潘粉英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只有她还站在原地,朴素未变、温柔不改。然而,鬓角的丝丝白发、额头的淡淡皱纹,却把时间都清清楚楚地进行了标识。
再过几年就要退休了,潘粉英坦言,站在讲台上这么多年,有太多的收获,挺舍不得这个讲台的。她说,有时候自己想想,工作第一站在这里,又能从这里退休,挺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