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宣传引导 设置救援设施 重点巡逻防控
三步走筑牢防溺水安全堤
- 发布日期:2023-08-07
- 来源:东台日报
时至季夏,酷热难耐,未成年人涉水行为逐渐增多,安全隐患日益增加,溺水事故也随之进入高发期。
为切实加强辖区防溺水安全工作,入夏以来,我市多方合作、多措并举抓牢抓实防溺水工作,严防溺水事故的发生。通过强化宣传引导全面提高居民安全意识、设置救援设施提升现场及时救援能力、重点巡逻防控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全方位开展夏季“护苗”工作,筑牢防溺水安全屏障。
强化宣传引导拧紧防溺水“安全阀”
8月2日上午,一节特殊的安全教育课在梁垛镇董贤村党群服务中心生动开讲:“充气式游泳圈是玩具,与救生圈是不同的”“没有大人的陪伴,千万不能私自下水”“发现有人落水,不能贸然下水施救,应该立即大声呼救,寻求大人的帮助……”
这是董贤村为切实做好辖区儿童防溺水工作,兜住暑期儿童人身安全底线,组织开展的儿童防溺水宣传教育活动。活动中,身着红马甲的网格员通过播放短视频、发放防溺水宣传资料、举办知识竞赛等方式,向小朋友生动详细地讲解夏季防溺水“六不”。小朋友们坐得端正、听得认真,在与网格员“老师”你来我往的互动中,安全知识入脑入心。
“通过这次儿童防溺水宣传教育活动,提升了小朋友们的安全意识。”该村网格员韩园园说。
这只是我市织牢织密青少年儿童安全“防护网”的其中一步。入夏以来,我市全体网格员化身为防溺水宣传员深入各村居、社区,面对面向青少年儿童及其家长开展预防溺水宣传。在普及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提醒并引导家长对孩子加强监护,特别对孩子的行踪做到“知去向、知同伴、知内容、知归时”。“同时,我们还借力网格微信群、朋友圈等平台发布真实案例、宣传图片,提高居民对溺水危害性的认识。”市委政法委相关工作人员直言,“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防溺水相关知识宣传无死角、全覆盖,切实增强了青少年儿童的安全意识,督导家长履行监护人职责,共同筑牢青少年儿童生命安全墙。
设置救援设施筑牢防溺水“安全墙”
应急救援设施,是防范溺水、助力救援的重要保障。当有人不慎落水时,救生圈、救生衣等可供落水者临时攀附,帮助溺水者争取“黄金救援”时间,因此,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
8月2日下午,记者途经通榆河畔部分河段时看到,一些溺水易发生区已安装设置安全警示牌、救生圈、救生绳等应急救援设施,橙红色的外观,十分显眼、醒目。“和生命安全相关的事,不怕一万就怕‘万一’!”面对这些悄悄“上岗”的应急救援设施,市民张博山直呼“安心”。
这是市红十字会赈济救护部和红十字救援会在“预防溺水救在身边”——2023年“博爱泳安”物资发放暨防溺水宣传培训活动中捐赠的应急救援设施。截至目前,共计100套救生设备投放到位,遍布全市24家红十字博爱家园和4个4A级景区主要河道、海域、池塘等重点水域的危险水域与风险隐患点,确保一旦有人发生溺水危险时能随时取用。这100套救生设备的投放,将有效缩短救援时间,提高救援成功率,降低救援者风险,最大限度地防止溺水事故的发生。
每年暑假期间和“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是溺水高发阶段。除捐赠、投放救生设备外,市红十字会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为筑牢群众防溺水“安全堤”,连日来,市红十字会以应急救护培训为抓手,通过夜市地摊、应急救护培训班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向学校、社区、企业开展以“防溺水”为重点的防灾避险知识普及及“三进”活动。截至目前,已成功举办相关活动50余场,惠及人数近千人,有效地提升了群众的安全意识与应急救援能力。
“一旦发生溺水险情,应就近取下救生衣和救生圈抛投给溺水者,同时呼救和报警。在不熟悉水下环境的情况下,千万不可轻易下水救人!”如果不慎落水了怎么办?红十字救护师钱宏成提醒:落水者要保持冷静,切记不要紧张挣扎,要立即做出“立正”的姿势,身体后仰的同时伸展双手,让双手与水面平行,并放松自然弯曲双腿,就可以让身体漂浮于水面。“保持口鼻在水面之上,并耐心等待救援。”他说。
重点巡逻防控织密防溺水“安全网”
光做好宣传引导、设置救援设施还不够,我市还通过加强重点巡逻防控,做到“物防”“技防”“人防”统一,织密防溺水“安全网”。
8月1日傍晚,一名儿童正兴奋地挥舞着树枝在池塘边玩耍,这一危险场景被正在巡查的梁垛镇丁堡村网格员纳入眼底:“危险!快上来!”严厉的“训斥声”,让刚刚还在兴奋玩耍的儿童立马逃离了池塘旁。“这里水深危险,玩耍要尽量避开知道吗?”见孩子离开危险区域,她缓了缓紧张情绪,沉下性子耐心地劝解道,“没有大人在场,不可以自己在岸边玩耍,更不能私自下水!”
玩水是孩子的天性,加上天气炎热,又正逢暑假,总有孩子喜欢跑到水塘边玩耍。但这片水塘深度较深且地形复杂,加上塘边布满湿滑的苔藓,若在塘边玩耍,稍有不慎就会落水,后果不堪设想。“为了尽可能降低风险,我们每天至少巡逻一次。”该网格员透露,在日常巡查中,他们着重对这片水塘进行巡查,发现隐患也会及时上报。一旦发现停留在水塘边的未成年人,则会及时进行劝阻教育并联系家长,争取把这一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防溺水工作任重道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唯有多方发力、形成合力,才能共同筑起、筑牢防溺水“安全堤”。连日来,记者经多方走访、调研后发现,为进一步做好夏季安全工作,有效预防和减少溺水事故的发生,我市多渠道、常态化开展防溺水巡逻巡查工作,最大限度保护群众生命安全。
各派出所组织社区民警对辖区内水塘、河道等易造成溺水事故水域的安全防范措施进行“拉网式”排查梳理,将涉险区域、危险水域圈出来,紧盯重点时段、重点水域,开展高频巡查,做到心中有数、精准管控,全力筑牢防溺水安全屏障。
各村居、社区采取分片、分塘、分水域包干等形式,组织专门力量对辖区内水域开展常态化巡查防控值守,重点在高温天气、午后傍晚等游泳高峰时段加强对危险水域的巡逻管理,有效制止水边游玩和私自下水等行为,真正将防溺水工作落到实处。
市红十字会则通过压实责任、提高频次、增加频率,要求各救生设施责任人对河道等水域开展全方位、无死角地巡逻检查,增强主动提醒与引导,及时消除不安全行为……
【这份小贴士,趁热收下!】
夏日炎炎,清凉的水边成为孩子们最喜欢的去处。而野泳水域内时常出现暗流、淤泥以及水草,而且个别水域地形复杂,存在很大安全隐患。溺水事故大多发生在无人看管的水库、河道、池塘等野外水域。“一些水域表面看起来水深较浅、水流不快,但实际上水底情况复杂,往往到了水中,人才发现危险。”我市相关工作人员提醒,市民不要到没有救生员值守的水域游泳,以防意外发生。
那么,如果遇到有人不慎溺水,又该如何正确施救呢?
会游泳与能救援是两个概念,确保自身安全才是实施溺水救援的前提。“施救者必须熟悉水性,还须具备专业的救助知识,千万不要轻易下水救助,可以在拨打110、120后选择地面救援。”在我市从事多年水上救护工作的救生员潘伟建议,地面救援时,可以就地取材,将救生圈、竹竿、木板等抛向落水者,让其攀扶或将其拖至岸边。拖拽救援时,需伏地降低重心,以免被拉入水中。如有能力进行水中救援,最好从背部将落水者头部托起,使其面部露出水面,迅速将其拖上岸,“上岸后,如果发现溺水者口腔有水草、泥沙等异物,可以将其侧卧,使得口腔异物自然流出,等待120急救人员到来。”
数据显示,全国每年约有5.9万人死于溺水,其中未成年人占据95%以上。预防未成年人溺水,看护是关键。“儿童因身心发育不全,对潜在危险的认识不足,容易成为溺水事故的受害者。”市相关部门建议,广大家长务必增强安全意识和监护意识,切实承担起监护责任,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从小培养孩子防溺水的知识和意识,并告诫孩子不可单独或者擅自与他人结伴去玩水,不要到不知水情或比较危险的地方去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