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沧桑巨变中的东台报业
- 发布日期:2023-12-08
- 来源:东台日报
你现在还有读报的习惯吗?
每一天,当一沓《东台日报》,带着油墨的芬芳送到你面前时,有没有觉得,有一种仪式感?
是的,报纸于很多人来说,是一种约定。
它把普通的你我和时代拉近了距离,也给人一种期待,期待那一刻的打开和味道。
今天如此,一百多年前亦如是。
一
让我们把时间往回迁移,回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彼时的中国风云激荡。新思想蓬勃兴起,旧制度风雨飘摇,因为碰撞,便有了浪,有了各种声音。
作为一种文字的载体,报纸在这时,因为“遇事倡言,意无不尽”,加之“印刷之精华,而传布愈易”,成为一种舆论“武器”,呈井喷式产生,打开了中国人自办中文报纸的局面。
要说东台人办的第一份报纸,目前可以找到的,最早的便是杨恭甫于1902年元月与人合办的《汉口日报》。在一份该报元月18日的头版影印件上,可以看出,整个报纸用繁体字竖版印刷而成,最右侧标注刊发时间,并标注“每张售钱十文”。这一天的报纸上,还有“名医留汉”“杨恭甫医室迁在汉口日报馆内”的字样。是中医,且能诗文,善书画,杨恭甫因为医术,因为办报,留在了武汉三镇的史册上。
报纸纷纷兴起,了解时事,认知世界,在东台当地,越来越多的官僚、念书人乃至初识文断句的普通人习惯地买报阅报,《申报》《时报》给东台带来的,不仅是新鲜的体验,更是文化的启蒙。
于是,东台本地报的出现,便也顺理成章。
1912年8月1日,东台历史上第一份自主经营的《东台日报》问世了。
让我们来看一下创刊的时间节点,1912年。
这又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清帝退位、中华民国成立,历史转了个弯,从封建社会开始“破茧”的中国大轮,驶向了新的航程。
正如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上所说“武昌起义,全国景从,报纸鼓吹之功,不可没也,‘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之自由’,既载诸临时约法中,一时报纸,风起云涌,蔚为大观。”
《东台日报》便是这些报纸中的一份。
此时的《东台日报》创办者,是一位客居东台的文人陈祺寿。
说是客居,其实陈祺寿在东台待了大半辈子,一生以治学、著书、讲学为乐。与其说他文名留在了东台,不如说,他以一份《东台日报》成为东台报业的拓荒人,从而铭记东台史册。
那年的报纸,已很难寻觅,据载,该报聘刘思诚、蔡公桥等人为编辑,采用光连纸油印出版,报道时事新闻和文教评述,栏目新颖,图文并茂。我们可以想象,当《东台日报》在东台传阅,一种新的风气也在形成之中,《东台日报》为东台百姓文化启蒙提供了新的阵地。
《东台日报》的创办,让人们记住了陈祺寿。不过,还有一位东台人和这份《东台日报》素有渊源。他便是戈公振。
这一年,时年二十二岁的戈公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虽然考上南通师范,却把求学的名额让给了哥哥。这一举动,让家人老师颇为心疼。其时,戈公振的堂伯父戈铭猷,以及老师夏寅官与陈祺寿均交好,于是,戈公振被推荐聘为《东台日报》图画编辑,从此步入新闻界,后逐步成为一代新闻泰斗。
陈祺寿主办《东台日报》近一年,改由唐赞臣接办,后于1913年9月停刊。虽然这份《东台日报》只存在了一年左右。可是,它留给时代,留给历史的,却是一份永恒。
循着这份光,东台人办报的风气在之后的一百多年,始终未改。报纸,始终在东台大地延续,与历史同频,与时代共振。
二
在一份由朱明熙和卞小芝于1963年初整的《解放前东台出版的报刊(附表)》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些报纸:
《东台白话报》《东台日日报》《东台报》《新东报》《东台党报》《东台民报》《新东日报》《东台民声》《朝报》《东报》《新东报》《东台新东报》……
列数着会觉得,原来东台曾经有这么多的报纸!虽然,他们存在的时间长则几年,短则数十期,然而,他们的存在让当时东台的风气为之一振,始终未和时代脱节。
地处海滨之隅,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要想获得外部的消息谈何容易,幸而这一份份报纸,让东台人的见识和抱负得以与时俱进。
据卞小芝整理发现,在1913年创办的《东台白话报》第五十五期第三版上,曾刊登太平天国《光复汉口安民告示》一篇,此外《南京宣布独立黄兴被举为江苏讨袁军总司令》等国家大事,《三昧寺追悼徐宝山会场志盛民二年台城开办花捐》的乡里新闻,都在报纸上出现。
创刊于1923年的《东台报》,编排上则分出了评论、省令、县令、本省新闻、本县新闻、市乡新闻、短评、文苑等栏。
当然,因为这一时期的报纸编辑,多为文教界人士,新文艺的内容比较多,不少报刊办有副刊,或者特约增刊。如《东台报》后期就增添了《晨光》副刊。
在一份出版于中华民国廿三年十月十日的《东台报》上,我们看到第四版为《晨光》副刊,报纸右上角有“晨光”配图,一轮朝阳,光芒四射地照于城市上方。版面刊载六篇文章,既有东台诗人吴绍质的旧体诗《素翁诗稿》,也有日记、记游、信札等,还有一篇转载的《禁烟宣传大纲》。
细看卞小芝整理出来的解放前的表格,我们看到,东台地方报既有机关报,也有同人报(行业报)、职业报。就创办时长而言,机关报由于有经费支持,长于其他类报纸。同人报因为多为集资创办,大多昙花一现,如《东台日日报》仅出数期、《晚报》出十数期、《竞报》也只出三个多月停刊。
相较于其他报纸,《东台报》因有商会经费与推销上支持,文教、卫生等界长期订阅,虽时而间日刊,时而三日刊,但依然断断续续维持到抗战时。
在一份出版于中华民国廿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的《东台报》上,我们看到,这份报纸是《东台报》第1614期,馆址在东台何垛小街,有“内政部登记证警字第二四三零号”“中宣部登记证中字第一三五九号”的字样,也就是说,这份报纸当时是经过登记备案的合法报刊。
在这个时期,还出现了“国民党新闻记者公会”,此为国民党东台县党部组织,多为“竹杠记者”,影响较差。
此外,新闻通讯社也出现在这一时期。1926年,翟甲生主办东台新闻通讯社,1932年左右,陆宗杰等人主办了捷闻通讯社,两个通讯社均维持了三四个月。
三
我们细数一下在东台办过的一些党报:
抗战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党报有:1941年的《滨海报》、1945年的《民报》、1946年的《东台大众》。
新中国成立后,东台党报有三个时间节点:1956年《东台报》复刊,后因三年自然灾害而停刊;1988年12月17日,东台撤县建市一周年之际,《东台报》再次复刊,后更名《东台日报》;2003年,在全国报刊整顿中,《东台日报》作为我党早期创办的报纸予以保留。
80多年栉风沐雨,东台党报以旗帜鲜明的政策导向,为党而生,为党发声。
在保存下来的《东台大众》旧报纸上,我们看到了这样特殊的一期。出版日期,为“卅七年五月十四日”,也就是这一天,创办近2年的《东台大众》贯彻上级整编精神停刊。报纸首页左下角刊《停刊的几句话》,报眉右侧则表明,这是191期报纸,也就是说,《东台大众》一共出版了191期。
时间回到1946年6月1日,东台城何垛土地堂里迎来阵阵喧嚣,一群青年热烈地讨论着《东台大众》的创刊。那一时期,各根据地以“大众”为名的报纸很多,办报为大众、办报靠大众,是这类报纸的宗旨。
6月10日创刊号刊发,自此开启了县委机关办好党报,传播党的声音,迎接黎明曙光的光荣使命。薛太和、乐秀良、缪涤生、王朝银等人的名字也和《东台大众》一样,永载东台报业史册。
时任中共东台县委书记梅村同志,在《东台大众》百期上发表纪念文章,指出“一年来,报纸介绍了各地斗争的宝贵经验,教育和指导了我们全体干部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它忠实地反映了东台人民英勇斗争的不朽事业,雕塑出东台人民斗争的雄姿。”梅村同志将报纸一百期称为《光荣的节日》。
再回到报纸本身,在停刊这一期的报纸上,我们可以一睹当年报纸的风采。报名为时任农协会会长李杏柏所题,版面为竖版印刷,当日新闻既有《光明十里两乡游击队三天活捉五个洋匪》《东台地武一天两捷歼匪六名缴枪五支》《富滩乡干部英勇灵活反扫荡中活捉蒋匪》等斗争消息,也有《保卫夏收保卫夏耕》《田里的麦身上的肉》等民生新闻。
《东台大众》创办期间,还出过画报,其中一份画报,曾在1987年于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国家展览馆的《中国文明史展》展出。
新中国成立后,《东台报》再次登上了历史舞台。1956年4月1日,《东台报》创刊号刊发,相较于过去的报纸,《东台报》有几大变化,一,报眉不再居中,改为居左;二,一改过去竖版印刷为横版印刷;三,不再采用繁体字,全部采用现代简体字;四,报眉下设有背景图画。创刊号上,头条便是时任东台县委书记周乃成的文章《大家动手办好〈东台报〉》,报名亦为周乃成所书。
据当年印刷《东台报》的工人胡锦龙回忆,当年报社编辑一般每天下午五六点钟送样稿到厂排版,而新闻稿往往要到夜里1点左右才能送到。正常报纸印完总要到凌晨三四点。规格上,报纸一般为四开,有时八开,也有时一张半,遇有重要大事还要套红印刷。
然而《东台报》复刊后不过5年,就因三年自然灾害而停刊。东台人再次读到地方报,已是20多年后的事儿了。
1988年,东台撤县建市一周年之际,《东台报》再次走入大众视野,此后,这份报纸便一直延续至今。
2003年,在全国报刊治理整顿中,《东台日报》作为“解放前我党创办的报纸可保留”,成为苏北唯一保留刊号的县级报纸。
2019年,在媒体融合的大潮中,东台日报社与东台广播电视台合并成立东台市融媒体中心,自此《东台日报》的发展迈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清代周希陶曾言“有书真富贵”,旁及读报,我们也可以说,阅报真富贵。
100多年的时光里,一位位东台人,坚守、享受并传承着这样的“富贵”事儿。我们的城市,也因为这样的“富贵”,更具文化张力。
忆往昔,而知来时路;望未来,唯愿更精彩。
今天的《东台日报》正铿锵走在新的发展征程中,为人民抒写、为时代立传!
扫码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