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创新发展“枫桥经验”——
“微+”模式绘就“善治东台”新图景
- 发布日期:2023-12-07
- 来源:东台日报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60周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20周年。
近年来,我市创新发展“枫桥经验”,以“微网格”“微治理”“微法治”构筑起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的科学体系,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日益精准化、精细化,群众安全感、幸福感不断攀升,位居江苏省前列。一幅“善治东台”新图景跃然纸上。
以“微网格”织密“善治东台”保护网
“感谢你发现问题后立马告诉了我们,让这个安全隐患及时得到控制!”日前,南沈灶镇天鹅村的网格员来到村民朱云凤家中,对她主动反馈问题的行为表示感谢。
瞧见网格员上门道谢,朱大姐显得尤为兴奋。反映的问题从“网上”落到了“地上”,让她充满了成就感,“以后也一定会多发现问题、多反馈问题,做好村子的‘主人翁’”。
从路面意外拱起,到村民主动上报问题,再到网格员第一时间前往处理、村民自发协作维护交通秩序、相关部门及时到场维修破损路面……事发突然,但网格员与村民互相响应、齐心协力,最终让隐患湮灭于萌芽、风险化解在基层。
这是我市网格治理效应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持续深耕“微网格、微民生、微政法、微治理”网格治理体系,从“微+阵地”“微+治理”“微+服务”等角度持续发力,打造“四微”网格,以“小切口”做实精准治理“大文章”。
将1420个综合网格精确划分为6223个微网格,配齐配强了20891名微网格联络员和志愿者,吸纳“乡贤五老、三官、一律”以及法律志愿者加入网格队伍,不断充实网格微治力量。开展网格居民微信服务群提质攻坚行动,将日常工作开展、重点任务推进、便民信息发布、群众诉求解决与网格微信服务群有机结合,基本实现“精网微格”全覆盖。
人在网中走,事在格里办。如今,网格员成为社区管理的信息员、解决困难的服务员、矛盾化解的调解员,有力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与服务群众深度融合。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全市网格员累计走访特殊人群、弱势群体10万余人次,帮助办理服务事项7000余件。
科学建“网”,更要科学用“网”,深耕“智治”换来治理能力、水平双提升。
11月28日上午,数字城管信息巡查员老王开始了他的“找茬”工作,“将发现的问题用图片形式拍摄下来,并配上地点与问题描述上报给数字化城管中心平台,要不了多久就会有人来处理。”信息采集员通过手机同数字化城管中心平台相连接,信息上传后,会由中心平台人员进行分类,并按照内容将数据分发到每个部门。市城管局相关工作人员直言,数字化加持下的“智理”,让城市管理“有的放矢”。而这,离不开“城市大脑”——东台市云计算数据中心。
“大到城市管理、政务办理,小到交通出行、环境卫生等,各类城市运行管理所需要的信息数据都会在这里实时汇总,前端监测,后端一览无余。系统还会对海量数据进行研判,为管理者‘靶向施策’提供依据。”以数据说话、凭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市政法委相关工作人员直言,“城市大脑”增强了风险预警能力与管理处置水平,构建起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让遍布城乡的“微网格”焕发出强大活力。
以“微治理”打通“善治东台”的“最后一公里”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微细胞”,也是群众感知公共服务效能和温度的“神经末梢”。自2019年12月我市获批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市以来,乡村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成绩:2021年,梁垛镇、安丰镇红安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村;2022年,我市被确定为全国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试点市(县、区),乡村治理数字化平台入选第四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2023年,东台乡村治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入选第四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南沈灶镇天鹅村入选江苏省乡村治理标准化试点,是全省唯一入选的乡村治理标准化试点建设单位。
……
而就在不久前,农业农村部、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发布联合认定的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名单中,我市五烈镇东里村再次上榜,成功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近年来,东里村以乡村振兴试点村和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为契机,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乡村治理“晓理之家”工作平台,倾力打造“善治东里、民淳有理”品牌,紧扣“法治、自治、德治、善治东里,固本、强基、教人、民淳有理”乡村治理体系,探索出8名“网格服务员”与N支社会力量参与的“8+N”模式,实现乡村有效治理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老村庄环境改造提升有机结合。
延伸“微触角”、打造“微阵地”、优化“微服务”、叠加“微能量”。“善治东里、民淳有理”品牌的创建与探索运用,基本达到了“大事不出村、小事不出网格”的治理效果。这是我市深入推进“善治东台”的又一有效探索。在此之前,我市还通过建立维护稳定、防范风险、服务民生“三张清单”拓展服务事项,提炼推广了一批如“网格365服务每一天”“5G网格智慧梁垛”“安丰最心安”等镇、村(社)级社会治理品牌来促进基层社会治理提质增效,基本形成了“一镇一品牌村村有招牌”的乡村社会治理格局。
以“微法治”夯实“善治东台”的法治根基
客商收菜,临到头恶意压价怎么办?申请宅基地,审批条件需要哪些?……进入新时代,社会治理面临新挑战,如何满足基层法律需求,高质量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基层法治软、硬件建设,强化基层社会治理法治思维,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浓厚氛围。
提及“责任田”里3个小组、600多位村民的家庭情况,杭芳如数家珍。作为梁垛镇临塔村的“法律明白人”,她每天奔波在宣传法律法规、化解矛盾纠纷的路上。同为“法律明白人”的富安镇九九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马海峰同样深有感触:“以前村里解决是非大多靠人情,现在调解矛盾纠纷都看法律。”
持续深化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设,王炳全老兵调解工作室、安丰周兆喜调解工作室、“骑手驿站”外卖纠纷调解工作室等“民间智慧”在化解矛盾纠纷中展现出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我市涌现出一批如梁垛镇临塔村、五烈镇东里村、南沈灶镇天鹅村等高质量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品牌。
同时,司法部门通过在镇、村设立矛盾调解公调对接点的方式,将矛盾调解接处窗口进一步下沉,创新开展矛盾纠纷调处“六诊六式”服务工作机制,驻点坐诊、专家门诊、集中会诊,形成了人民调解“抓早、抓小、抓一线”的基础工作模式,确保矛盾纠纷第一时间排查发现、第一时间组织调解、第一时间妥善解决。该做法入选全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典型案例”。目前,我市纠纷调解率连续多年达到100%。
“市法院在全市大力构建‘一庭三所+’多元解纷新模式,推动矛盾纠纷化解由法庭‘兜底包揽’向党委政府主导、‘一庭三所’协调联动、多方力量共同治理转变;检察院以政府公共服务平台‘12345’为切入点,将法律监督端口前移,建立联动协作机制,加强双方联合巡查……”市委政法委相关工作人员直言,“端口前移”“重心前置”成为各部门夯实法治根基的共同默契。
群众安全感居盐城市第一、全省前列;创成省安全发展示范城市,获评全省信访工作先进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全国治理能力百强县(市)……跨越一甲子,“枫桥经验”东台实践硕果累累,“善治东台”俨然成为我市一张新名片。
见证者说
杨广茂
市司法局人民参与和促进法治科科长
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也是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领域。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省、市委全会部署,聚焦“善治东台”标靶,忠实履行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四大任务”,扎实推进东台司法工作现代化。
“善治东台”不是口号。从单一法治到融合“五治”,从统一制式到创新镇村治理模式,从久拖不决到端口前移就地化解……立足实际的创新,坚持用心的服务,可以说,它解决了党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串起了东台基层治理的“千条线”,也搭起了干群之间的“连心桥”。身在其中,更能感受市域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显著提升。
“善治东台”更是目标。进一家门,做百家事。接下来,我们还将继续以“善治东台”为引领,按照乡村振兴的总体战略,不断激活“文明之乡”内生动力,把抓党建、带队伍作为最大政绩,充分整合资源,建强村级社会治理工作阵地,认真制定法治为民服务清单,切实提高社会治理精细化、专业化、社会化、智能化水平,全面彰显经济社会中高质量发展的司法作为和司法担当,让大量的矛盾纠纷在基层得到有效化解,夯实社会稳定坚实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