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欢迎您!

建设现代化“吨粮田” 打造长三角“大粮仓”

  • 发布日期:2022-06-06

我市现有耕地面积180.04万亩,粮食播种总面积220万亩以上,粮食产能连续多年保持在100万吨以上,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大市、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近年来,我市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先后投入近30亿元,建成141.9万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小麦单产稳定在400公斤以上、水稻单产稳定在620公斤以上,粮食每亩增产100公斤左右,有效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一是突出建设重点,夯实“吨粮田”基础。紧扣“优质、集中、连片”目标,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行动,促进规模化种植、宜机化作业、集约化发展。强化规模流转。坚持“先流转后建设、先平整后配套”,出台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考核管理办法,分片区设立土地连片流转比例考核指标,通过农村零散房屋拆除、散坟迁移、宅基地置换、退宅还耕等方式,推动各类“飞田”、“边角料田”连片整理,平台年流转交易量稳定在4万亩以上,堤西里下河适合粮食种植区域流转比例达80%以上。重抓标准配套。“十二五”以来,针对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障碍因子,按照“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涝能排、旱能灌”的建设标准,累计建设排灌站700座、渠系建筑物9500座、衬砌渠道520公里、田间机耕路1500公里,农田防护林网50000亩,有效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能力。加强示范带动。在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开展“灌溉智能化,土地节约化,桥梁景观化,尾水生态化,防治绿色化”建设行动,全力打造生态型高标准农田示范样板。以市农投公司为龙头,引导数亿元社会资本建设高标准农田,先后建成5个万亩连片高标准农田示范区,1个国家现代农业园区、1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1.5万亩数字农业智慧农场基地,切实做到“建设一片、达标一片、带动一片”。

二是突出系统集成,丰富“吨粮田”内涵。坚持以亩均产能1000公斤为目标,着眼粮食生产全生命周期,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紧盯耕地质量。整合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秸秆还田等相关项目资金,开展耕地质量提升试点,统一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种养循环等生态农业技术,耕地质量从2019年的4.78等,提高到2022年的4.21等,将“薄田”变成“沃土”。注重生态涵养。扩大植保统防统治和代防代治、农机耕种、收储烘干等专业为农服务规模,开展灌排系统生态化改造推进生态农田建设试点,优化田间灌排体系,加强农田尾水循环利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构建农田生态内循环系统,农药化肥使用量年减少0.6%以上,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超98%。强化品牌创建。开展“两品一标一基地”创建,先后建成12个省级绿色优质农产品水稻基地,2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依托“东台大粮仓”区域公用品牌,整合“东台大米”等9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创成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

三是突出联农带农,提高“吨粮田”效益。提升产加销组织化程度,让“吨粮田”成为村集体和老百姓保产增收的“致富田”。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成立市、镇两级农业投资公司,推进村股份合作社全覆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621家,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向村组织领办的合作社重点倾斜,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推动“小户”变“大户”。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制定出台《高标准农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采取“土地股份合作社+N(若干特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模式,通过农投公司带动、土地入股流动和金融杠杆撬动,实现村企联建项目实现全覆盖。2021年,全市村集体有25%的收入来源于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民致富增收。整合各项惠农政策,用好用活本市“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16条”,重点支持新建育苗、仓储、晒场、农田水利等硬件基础设施,每亩成本节省60元,每亩土地流转价格提高至1200元。支持村组集体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规模开发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基地,统一生产经营,按股保底分红,农民人均增收700-800元/年。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