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欢迎您!

杏林急救一路爱心 巾帼风采绽放芳华

  • 发布日期:2022-03-09
  • 来源:东台日报

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和急危重症医学救治(ICU)的无缝衔接,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是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的重要保障。而在中医院120、急诊和ICU里,有一群“风一样的女子”,她们奔忙于医院各科室,以巾帼不让须眉之势,成为健康行业的一道靓丽风景。三·八国际妇女节之际,让我们一起走近她们,体会她们工作和生活中的点滴甘苦。

120急救站:永远在路上的“平安堡垒”

以“救护车”为家,与生命同行。一声警铃响起,市中医院120急救分站团队应声而动,逆行出征,分秒必争飞驰在大街小巷,不停歇地接送转运病患。无论天气多么恶劣,任务多么繁重,她们“做一份工作,担一份责任的”初心如磐。

院前急救系统是城市公共卫生和公共安全应急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自市中医院120急救分站正式成立以来,急救医疗小分队3车3医3护3司9名人员,严格遵循24小时值班制和首诊医师负责制,保证急救药品及装备齐全,时刻处于应急状态。在“出车急救,医院转送,再出车急救”这样紧张又忙碌的循环中度过。

不定时、不定点,120急救团队的工作还有着一份不确定。“我们永远不知道急救对象的病情如何,甚至无法想象他们所处的环境。”急救分站女医生徐荣荣表示。在她值班期间,曾与同事们跳入水里施救,在火场边救治伤员,为不慎坠楼、浑身是血的人员实施心肺复苏。除了环境恶劣,人力紧张,条件简陋,大家还面临着心理与视觉的双重冲击,医护们只有保持冷静,迅速判断,采取必要的救护措施,才能为患者争取救治时间。

“就近、就急、就能力。”当被救人员整体生命体征平稳后,120急救医护还要在有限时间内考虑各家医院的救治专长、资源配置和交通条件,将病人转送到有救治相应病种能力的医院,使其得到快捷、准确、有效的救治。而120的医护们也不断加强对胸痛、脑卒中、创伤、临产的应对和抢救,增强院前急救的整体性、协调性、高效性。

“3分钟”,对120护士范英杰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数字。出车速度不能超过三分钟,夜班也同样不能放松,这三分钟内的每秒钟,对急救病人都是一线生机。需要往上级医院送患者的时候,医生和护士则是不舍昼夜,齐心上阵,依靠各种车载医疗设备,凭借不断累积的经验,对复杂危重的病情给予准确治疗,做心电图、静脉注射、气管插管、心肺复苏,抬抱病人……狭小的负压救护车里,他们紧张而有序地处理各种问题。

许多120跟车护士笑称自己是“全科”护士,在她们的工作中,心脏病、脑血管疾病、各种车祸、意外伤害等病人都遇到过,不仅进行着细致的护理,还要上阵干体力活,有的患者人高马大,遇到没有电梯的住宅楼,两个女孩拼尽全力把病人从楼上平稳抬下;紧张的急救工作之余,大家还认真落实急救车辆消毒管理制度,及时、严格地对救护车辆进行清洗、消毒。不畏惧,不退缩,不放弃,他们在移动的3平方米小世界里,为更多人带来生的希望。

急诊科:守好救治“第一道关卡”

急救车呼啸而至,停在中医院雅居院区急诊科门口,护士长张小凤和医护人员快步上前,将担架推进急救室。急诊科医护们立即行动,开启绿色通道、查看患者病症、询问病情、做出初步判断、连接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道……医生、护士步履匆匆,抢救仪器“滴滴”作响。“稳一点,快一点,因为生命是和时间抢回来的。”张小凤说。

急诊科,是危急重症患者接受救护的第一站。这里每天都上演着一场场“生死时速”。自中医院雅居院区急诊科投用以来,医护团队便承担起通榆河以东各镇患者的院前急救、急诊抢救处置等工作。来到急诊的患者大都病情危重复杂,对医护人员的要求极高,医护人员们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对患者要做出全面、准确的判断。心肌梗死、脑出血、脑卒中等患者,通常要第一时间给予心电图检查、开放静脉通道,采取必要、正确的药物治疗;电击伤、切割伤、车祸伤、高坠伤等则要立即帮患者止血包扎,避免因失血过多引起生命危险;中毒患者,需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是否洗胃,排出误服药物或者毒物,减少人体对其吸收。面对突发创伤性疾病及急危重症患者,急诊医护们还需要和各临床科室高度配合,有序完成整体治疗的全过程。2021年11月22日,四灶社区72岁的曹奶奶因重型破伤风入院,第2天深夜口唇紫绀、呼之不应,医护人员立即请医院多学科会诊,确诊其系破伤风、感染中毒性休克,肺部感染,经过30多天精心治疗,患者好转出院。一呼百应,全员整装备战,这便是“东台中医速度”。

随着专科发展成熟,中医院急症室已成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疑难杂症的一级科室。分设急诊内、外科诊室,急诊儿科,中医治疗室等。年门诊量近6万人次,年抢救危重病人1300多人次。令张小凤欣慰的是,科室的急救体系建设正在不断完善,急救设备配置也进一步优化,不断增加呼吸机、多功能心电监护仪、抢救和监护床位等配备,候诊区、抢救区面积的增加大大提升了抢救流程的畅通,医疗环境得到了优化改善。

在诊治各种急诊病种过程中,科室团队还尽可能做到“中西结合”,使用中医操作技术,形成自己的急诊特色。采用针灸疗法诊治高热惊厥、昏迷的患者,采用刺络放血等中医理疗方式急救冠心病、心血管等病人,他们在新领域冲刺新挑战,用中西医结合助力急救,给广大患者备上“双保险”。

ICU:守护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ICU,是医院里最特殊的地方,一扇房门永远关闭着,走进监护室里,静谧得似乎能听见输液瓶里的滴答声。医护们来回穿梭,观察每个病人床边监护仪器,悉心看护着这些脆弱的生命。

ICU是病人最艰难的一站,这里的疑难危重病人,只要一点微弱的体征变化都可能面临生死考验。“所以‘泼辣’是我们护理团队必须具备的工作素质。”护士长陈丽这样形容。ICU配备了PICCO监测仪、床边血液净化机、血气分析仪、全自动心电图分析仪等监护、抢救治疗设备,几十项操作、几十种仪器,要求护理人员对每项设备熟练操作,工作细微,业务至精,来不得半点马虎。ICU护士是生命的守护者,是病人最最亲近的人,按摩身体受压部位,吸痰,擦身,时刻关注生命体征。

在ICU里,死神在拽病人,而医护又使劲拖回来,两者之间就像拔河。只有积蓄足够的力量,才能为患者争取生的希望。为了这把“力气”,她们前往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交流进修,考取相应专业资格证书,掌握重症医学科的抢救技术,与医生们并肩作战,配合得当。如今的ICU能常规开展有创和无创血流动力学测定、床旁纤支镜检查和治疗、气管插管术、经皮气管切开术、床边血液净化等急危重症抢救技术,她们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和电解质,保证出入液量平衡,确保营养支持,减轻患者的痛苦……

2022新年伊始,后港社区68岁的华爷爷在省人民医院完成心脏瓣膜术后,带着术后各种管路转入中医院ICU,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患者脱机。这样的案例在护士长陈丽写给科室护士的感谢信里数不胜数,她说:“你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却是那样用心、细致、执着。你们主动细致地观察病情,多少次帮助病人转危为安。你们想尽各种办法帮病人解决问题,在ICU你们更能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珍贵,你们更能感受到病患对你们的需要。因此,你们义无反顾。”

人们都说ICU是离死亡最近的地方,因为这里收治的都是极其危重的病患。同时,ICU又是一个离希望更近的地方,因为这里,很多人收获了生的希望。这就是ICU,一个充满了正能量的地方。在这节日的欢庆里,她们依旧在岗位严阵以待,随时准备投入惊心动魄的生命保卫战。

面对记者,这群医护人员没有主动谈及妇女节的话题,忙碌于各个战线的她们,似乎从来与节日无关。广大女医务工作者义无反顾、日夜奋战,用大爱和担当、乐观与豁达,肩负起责任和使命,患者身心健康,是医护人员最好的节日礼物。由衷对医护道一声感谢,就是向她们崇高的敬意!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