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欢迎您!

敬业奉献绽放美丽人生

  • 发布日期:2022-03-09
  • 来源:东台日报

连日来,宣传文化系统、新闻出版单位等召开多场学习夏素红同志先进事迹座谈会。夏素红走了,但去而不远。勤勤恳恳,忘我工作;坦诚包容,善良温和;热心公益,助人为乐……她的音容笑貌犹在。

市融媒体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张仁干带着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一位平凡普通的新闻人倒下了,是什么让社会各界惋惜与怀念之情绵绵不断?是因为她胸中有大爱,笔端传真情,践行着一名新闻人的职责使命。6000多篇稿件,充满泥土芬芳的气息,她拖着不便的残腿,脚踏着身边的土地,将笔触、将镜头,对准基层一线,对准普通群众,去现场、在现场、写现场、报好现场。写新闻不容易,写好新闻就更难。需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实积淀,拓展思维,研究表达,扩大传播;需要主动对标,勤于思考,从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需要对党的政策主张了然于心,对人民期待知会于笔,写出有画面的文字,拍出有思想的画面,推出易传播的产品。凡此种种,没有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没有慎终如初的恒心耐心,是难以做到的。

市杂文协会名誉会长朱兆龙感受最深的是夏素红虚心积极、锲而不舍的精神。夏素红2012年加入杂文协会时参加了协会的培训辅导班,她是学习最认真、请教最虚心的一个,而且很快有了成效。那年夏素红父亲种的600多公斤小麦换了10张假币,夏素红想写一篇杂文,向朱老请教。朱老帮她认真剖析,指导撰写,一炮打响,被人民日报刊用了。后来,夏素红的杂文在北京晚报、羊城晚报等报刊上都有发表,杂文写作登堂入室。随着时间推移,朱老与夏素红有了更多交集,对她的认真、坦诚、热忱有了更多了解。就在春节前,夏素红为孩子们出的新书拿出了样稿,请朱老一起打造头灶镇下舍村特色文化村一事刚刚破题。朱老表示,夏素红未了的心愿,他来帮助完成。新书要在夏素红选定的他人励志故事的基础上,加上她自己的故事。头灶镇成立夏素红事迹宣讲队,朱老一篇篇完善:“一定要把她的精神体现出来。”

市融媒体中心广播编辑部副主任、市朗诵协会会长丁月华介绍,夏素红加入朗诵协会,是在去年6月朗诵协会和杂文协会共同举办的诗歌诵读活动上。夏素红诵读自创作品《夜读杨绛》,丁月华搀扶着她登台。当天夏素红郑重要求加入朗诵协会,丁月华以为她是一时兴起。哪知道从那天开始,朗诵群里的诵读练习,她一天不落,每天坚持练习。午休时间练、出差途中练、晚上忙完了工作练……半年下来普通话水平进步很快,“让我认识了一位勤奋认真、不服输的夏素红。”为了使自己能够更好地完成诵读练习,她下载了讯飞语记的软件,把每一个汉字标上汉语拼音对照着。方便自己,成全他人。她就是这样一位认真、严谨、细致的人。夏素红辞世当天,丁月华含泪在朗诵群里留下一段文字——“……我们再也看不到标满汉语拼音的诵读短文了”,引起了群里会员的共鸣,大家纷纷留言,让人再一次泪奔。

市杂文协会秘书长张娴与夏素红因工作相识,因文结缘,几十年来来往往,成为肝胆相照的文友。有一次,两个人在油菜地旁拍照,张娴疑问,为什么不在菜地里插个牌,禁止践踏。夏素红侧过脸好奇地反问:“为什么要插牌?不践踏庄稼,还要提醒吗?”那一刻,张娴感动而又有点惭愧:“她是‘健全’的,而我是‘残缺’的。”对待生命,对待劳动,夏素红是柔软的,有敬畏的。张娴说:“她的成长,她的经历,就是一部催人奋进的励志乐章。几十年如一日,激情不减,奋发写作,写散文、写新闻、写杂文,追求永无止境。她的内心纯净朴实,就像新雨后的田野,就像高原的蓝天白云那么清新那么纯洁。”

市戏剧家协会主席仲春梅是在微信上与夏素红相识的。2017年夏天,夏素红写了一个小品,请她指导,后来有过多次交流,虽然谋面很少,但夏素红那股虚心学习的精神、向上的激情,给她留下深刻印象。夏素红英年早逝,倒在献爱心的路上,这些天在网上学习她的事迹,仲春梅心里堵得慌。身患残疾,自强不息。夏素红不仅是爱岗敬业的模范,也是热心公益的好人,做好事,行善举,不辞辛苦,不计得失。她的善良,她的爱心,也为文艺工作者提供了鲜活典型。

市朗诵协会会员翟震亚认识夏素红不到一年,淳朴、善良、敬业、勤奋,是她给人的印象。翟震亚第一次见夏素红也是在诵读活动上,看到朗诵协会的丁月华会长搀扶着她登台,翟震亚才知她腿脚不便。一声“大姐”,翟震亚深感夏素红为人谦卑,处事成熟稳重,让人情不自禁地想靠近她。去年10月,朗诵协会在图书馆举办“诵读中华经典品味书香东台”金秋赏析活动,翟震亚再次领略夏老师诵读风采。活动结束后,因知她腿脚不便,翟震亚主动提出开车送她回头灶,她说只要送到体育馆对面的公交站台就行,乘18路车回去,她其实是不愿麻烦别人。今年1月8日朗诵协会的年会上,翟震亚与夏素红同时被评为2021年度优秀会员。上台领奖前,夏素红轻轻地跟翟震亚耳语:“大姐,颁奖时您搀着我上台。”翟震亚幽默地回复:“今天您到哪儿我跟到哪儿。”种种细节历历在目:“那天,我们一起上台领奖,一起合影。又一次看到她用情用心脱稿诵读,仍然是自己的原创作品,仍然豪情满怀博得阵阵喝彩。没想到,那天竟是我们的最后一次见面,后悔没和她多交流交流,想到这就如鲠在喉……”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班雪凡长期挂钩头灶镇,而感受最深的,却是最近一次去头灶。小汽车在344国道上飞奔,眼角滑落了一行泪,再也见不到那张熟悉的面庞了。小班是河北人,刚到东台,人生地不熟,听不清东台口音,对下乡采访有点畏难。每次下去采访,夏老师都暖暖地陪着,采访、生活安排得妥妥的。夏老师过世后,小班参与深入采访,对夏老师有了进一步了解,原来夏老师的家庭情况很普通,原来她还认养了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10多年,原来她慷慨解囊帮助了那么多困难群众,原来她已经写了6000多篇稿件,“多么不容易,活得多么出彩!”“夏素红走了,可我还没有来得及与她好好深入交流一次,与夏老师相比,我还有什么难?感受夏老师的好,我后知后觉了!”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