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风洼 振兴之路

  • 发布日期:2022-12-21
  • 来源:东台日报

在东台沿海成陆版图上,大写着一个富有野趣的地名——“八里风洼”。走进这片曾经的“风洼之地”,不但让你领略到它的成陆之奇,更能感受到它的巨变之奇。

一、八里风洼的美丽传说

说到“八里风洼”的由来,有一则海边人口口相传的传奇故事。相传雍正二年(1724)农历七月十九日,突如其来的一股形似巨型漏斗状的特大旋风由海登陆,顷刻间在海边淤滩上卷走大片松软泥沙,留下一处日日纳潮蓄水的风洼深塘。该处风洼因与四周标志物相距七八里上下,人们便唤称此洼为“八里风洼”。

二、八里风洼的息壤先民

古代传说中有一种能自己生长,永不耗减的土壤,称之为息壤。八里的这片息壤是西域土沙与东疆海水交构的骄子。在东台沿海没有筑成拦潮大堤之前,正规的“半日潮”以其自身的非凡功能,上演着一幕幕神秘莫测、激情四射的“大片”。日复一日的西行潮波搬运的来自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坡的一粒粒金沙黄泥沉淀淤积成包括八里在内的滨海平原区,一年一度红艳艳的盐蒿草、白花花的海芦苇,成为这片高滩的最初植物。

八里的先民来自各地。1971年冬季,东台县委决定在这片“海角荒原”洼区移民开垦。分别从堤西和通榆、安弶线的十三个公社、三百个大队、一千五百多个生产队,动员了一万多名干部和群众东迁海边。最初取名为“五七公社”,1980年地名普查时,以群众唤叫的“八里风洼”更名为“八里公社”。

当时,“八里公社”有四个大队最为出名。一是由城东公社东迁的农户组成了八里大队。二是由广山公社东迁的农户组成了风洼大队。三是由五烈公社东迁的农户组成了“八里风洼”北部的北洼大队。四是1980年由本公社各大队迁入组成的“八里风洼”南部的南洼大队。“海角荒原”扎下根,蒿草地上搭棚房的东迁户在最初的创业岁月里点着鱼油灯、小马灯、罩儿灯;穿着草鞋、毛窝鞋、水板鞋;披着蓑衣、斗篷,生活十分艰苦。但他们用双手、用双肩、用扁担、用铁锹,甩掉了“四靠”穷模样,他们在激情燃起的创业岁月培育的“精气神”,成为振兴岁月的宝贵精神财富!

三、八里风洼的传奇之变

八里境内曾有一树一草,一树树名叫“刺槐”,一草草名叫“盐蒿”。这“刺槐”,树身长刺、耐盐耐碱,犹如挡风遮雨的一把大伞。这“盐蒿”,大潮淹不死、烈日晒不死、寒冬冻不死,人们美赞为“海边胡杨”。

这“盐蒿”与“刺槐”迎着海风、喜荡海浪,展示着生命的顽强,给予了八里人的希望与自信,因地制宜、科学发展,一步一个脚印让“风洼之地”变为“发展高地”。该村的振兴发展途径:一是做实“网格化”的水系工程,确保村庄旱涝无忧。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也是农家的命脉。几十年间,八里风洼人一根扁担不离肩,一把大锹不离手,以“愚公移山”精神挖沟挑河,形成了东西向、南北向的网格化条沟,累计一百多公里,做到大涝之年水排得出,大旱之年水不愁用。如今,这片“风洼之地”成为“风水宝地”,东台大粮仓的重点村庄之一。多年来,八里村以甜叶菊为主导产业,连片种植2300亩,其中育苗1100亩,设施农业2000亩,各类蔬菜4000亩,输送大中城市。2018年,八里村的甜叶菊成为东台市龙头产业之一。

二是做好植树造林,确保四季绿色绕村庄。在大海之滨兴建林海,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至今的五十年间,先后投入劳力13200多人次,投入资金2.4亿元,植树586.8万余株,成片造林6228亩。在大力发展林业产业中,持续实现树种更新换代。70年代是刺槐、楝树当家,80年代是水杉、泡桐唱戏,90年代是银杏领衔天下。近年来,已形成苗木基地5500亩,品种有水杉、国槐、栾树、女贞、枇杷、香橼等,其中共青农场千亩一片林,境内建有健佳药业、康宁植物素、鑫鑫蜂业、永丰林农业生态园等十多家企业。

三是做强甜蜜产业,确保村民共迈富裕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在基层,要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关键还在支部,尤其是村党总支下的产业支部。1、挖掘并放大特色,做强甜叶菊产业。成立甜叶菊特色产业党支部,通过“支部+”促进土地流转、“党员+”带头发展产业、“特色产业+”提高村民收入,扩大甜叶菊产业发展规模,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种植近20000亩,成为农户增收的好产业。2、着眼强链并补链,做强基础产业。积极推进八里甜园冷链综合体项目建设,2022年投入3500万元,新建冷库6幢,6900平方米,容积32400立方米,有力促进种植结构调快、品种调优。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大面积、成片化流转土地3000多亩,由村集体统一管理,推动该村农业规模化发展,持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3、探索靠海并用海,发展乡村旅游。依托黄海森林公园,积极发展旅游配套服务,成立风洼湖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为景区提供劳务服务,支持村民开设酒店、商店,每年通过劳务、餐饮、购物增加群众收入1000多万元。推进126亩八里葡萄园建设,发展观光休闲、农业采摘、园艺体验等项目,目前该项目已完成签约。

四是做足育人文化,确保村庄振兴不离谱。“养猪为过年,养鸡换油盐,养牛为耕田”,已成为八里人的陈年旧景。党的十八大以来,八里村精准扶贫。至2019年度全村低收入61户,103人全部脱贫,人均纯收入均在6800元以上。2018年12月,八里村破土动工兴建弶港镇唯一农民集中居住小区,首建一期66户连栋别墅,续建二期44户,三期106户,合计212户,显著地改善了村民居住条件。2020年,抗击新冠疫情以来,八里村党员干部打头阵,上一线,全体村民全天候参与,先后捐款累计188000元。迈上幸福路,过上好日子的八里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笑颜。全村田头58只高音喇叭成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时事和信息发布的好去处。2016年至2018年三年间,新安装路灯1078盏,村民户户享受亮光工程。2018年12月,村民们还组织起云飞扬舞蹈队,自编自演文艺节目,表达他们饮水思源的美好情感。培塑乡村文明持久化,以全体村干部的家风带动全体村民的家风。以1766户良好家风聚合成良好的村风,深入开展“道德讲堂”“文化礼堂”等行之有效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厚实“八里人家”精神家园,绘就“八里人家”精神图谱。“八里风洼在海边,红绿蓝色好呀么好风光,乡亲呀常常抒怀盛世的情,振兴呀岁月这里披新装。八里人家追时尚,衣食住行变模样,风洼湖渔歌飞扬,甜叶菊走红网上,一片森林伴守农庄,三万沃野长希望,长呀么长希望。左看八里右看洼,看来看去心花放,春夏秋冬韵不同,胜似那小桥流水的江南人家,年年岁岁好光景,日子越过越甜蜜。有人劝咱去城里,八抬大轿咱不去,饮水思源谢党恩,饮水思源谢党恩。”村歌《八里风洼》正是村民们的共同心声。

五是做美宜居社区,增强农家的获得感与幸福感。第一,坚持幸福宜居,增进民生福祉。围绕打造“一条街、一杯茶、一个园”,做美做精“八里风洼”。第一高标准推进党群服务综合体建设。按照“六必有、六需有标准”积极完善党群服务中心功能。目前,六必有功能已全部达到;六需有功能中,电商直播平台该村将结合甜叶菊产业园提升,进行全面打造,补齐综合体建设短板。第二,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采用盐渎渔家设计风格,高标准建成222户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规模苏北领先。大力推进八里小街有机更新,完成路面黑色化改造1100米,铺设雨污分流管道2.2公里,强弱电下埋4.4公里,解决了长期以来群众反映强烈的道路通畅、街巷排水、店面杂乱等问题。第三,积极推进农村环境整治秋季行动。行动开展以来,出动机械12台,护管员120人次,拆除破旧房屋皮篷3处,清理河道4条共12公里,提升道路环境23条41公里。同时该村通过建立环境管护专业队伍,加强考核管理,实现农村环境提升常态、长效。第四,促进形成共建共享共维护的良好氛围。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村级党组织牵头,广大党员群众积极参与,成立群众业余文化艺术团、乡风文明宣讲队等各类型党群服务组织,主动服务庄线环境管护、文明家庭建设、群众文化活动等各方面工作。目前,该村有东台好人3人,盐城好人1人,评选文明家庭56户,“护家护村护文明、共建共享共维护”的良好风尚已初步形成。

四、八里风洼的宝贵经验

2020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重大论断,要求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近二年来,八里村在充分运用多年来探索、实践、完善的一些成功做法的基础上,按照东台市委和弶港镇党委最新部署要求,修订整体规划,加大推进力度,加快发展速度,取得了显著成果,收获了宝贵感悟。

第一点启示,村级党组织书记,理所当然是村庄振兴的“第一责任人”。在弶港,渔民们有句口头语:“艄公不努力,耽误一船人”,农民们有句口头语:“耕牛不犁春,秋来粮仓空”。渔农民的朴实之语,道出一个道理:村级当家人,在岗要言岗,在岗要履职,在岗要有为,以等不得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使命感,干在当下,建功岗位。1989年6月入党的黄云林,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担任村级党组织书记。三十三年间,在他脑海里一直回放着面对鲜红党旗举起右手庄严宣誓的那一幕,且一直追问自己:“入党为了什么,入党后应当坚守什么?”。“这辈子扎根农村,甘做父老乡亲们的‘老黄牛’。”这是他做人做事的一句座右铭。黄云林先后担任弶港镇社南、社西、潘堡、新镇、八里五个村居党组织书记,在任职期间激情叫响“我是党员看我的,我是村官照我做”的口号,以此影响和感染一起共事的同事们。

2018年10月起,黄云林担任弶港镇八里村党总支书记四年间,创新“八里工作法”,即:高举党旗引领,走好战斗堡垒第一里;重抓拓源提质,走好队伍建设第二里;破解信访难题,走好团结稳定第三里;打造亮点工程,走好品牌发展第四里;擦亮甜叶品牌,走好产业富民第五里;抓好谧宇建设,走好宜居环境第六里;厚植淳朴民风,走好和谐共建第七里;促进农旅融合,走好全面振兴新八里。在实施“八里工作法”过程中,始终把本村振兴发展作为“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重中之重。村庄的千头万绪、方方面面都围绕振兴发展,都服务发展振兴。不断完善“施工图”,通过微改造、精提升、逐步改善内在功能,提高村庄品位,优化生活品质。

第二点启示:全体村民是村庄振兴发展的主力军。聚阳才能生焰,拢指方能成拳。生活劳作在八里土地上的耕夫们、农人们,不但深情创造了八里农耕文化,而且激情吹响了八里振兴的动人号角。一是“娘子军”上阵来,发挥好“半边天”的特别作用。八里庭院,不仅是农家容身之所,更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独特单元,又是释放女性爱家、持家、富家、美家,构建八里人文风景的理想途径。近年来,200多户农家,以种植桂花、枇杷、橘子、柿子、香橼等多样化作物展开竞赛活动,描绘出“庭院经济百花图景”,杨冬英、陈小芳、丁桂芬、臧春香、朱晓林等家庭起到了独树一帜的引路示范作用,极大地提高了农户的家庭品位、生活质量和精神风貌。二是老娘舅选起来,发挥好小圆桌作用。组织在村民中有一定威望的老党员、老干部、热心人,成立“老娘舅工作室”,同时,将“老娘舅”纳入红色微网格,担任网格长、十户长、百户长,第一时间掌握左邻右舍思想脉搏,听取和收集群众中有关振兴发展的好思路、好着子、好项目。三是志愿者行动起来,发挥好红马甲作用。成立“小糖豆”公共服务志愿者服务队,常态化服务振兴发展。2022年上半年疫情期间,为保证该村季节性蔬菜外输上市,实现货车闭环管控,“小糖豆”志愿者全天候在班在岗,接送车辆600余车次,外运出田鲜蔬菜700余吨,保证了防疫增收两不误。

第三点启示:上级党委的坚强领导、具体指导,是村庄振兴的根本保证。八里村的振兴发展,始终得到了弶港镇党委的特别厚爱、重视、督导。弶港镇党委、政府、人大主要领导时刻牵挂着八里村庄的大规划、小项目。镇领导们一次一次地来到八里现场调研、现场会办、现场拍板、现场解决配套发展中的难事、大事、实事。在村干部会议上,弶港镇党委吴春龙书记总是语重心长地要求八里村干部“心中要有一片红坡,永葆赶考那份初心;心中要有一块红岩,用红岩精神滋养对振兴事业的忠诚;心中要有一株“焦桐”,厚植焦裕禄好书记的爱民情怀;心中要有一湾渠水,学习河南林县人民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吴书记拨动情海的思政课,振奋起村干部们的精气神。大家都坚定地表示,扛起振兴大旗,高唱发展新曲,以更严作风、更燃激情、更优状态“争一流、创唯一,比真功、比实绩”。

如今,八里村的“甜蜜路”,蹲门村的“蹲门湾”,巴斗村的“巴斗泉”,尖南村的“香莴苣”以及传世的“红帆船”,已成为天南海北人士喜爱喜赞的“世遗小镇——弶港”振兴大观园中的“五朵金花”。

可爱八里,一个生长动人故事的好地方;一个展现时代风采的好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