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资源优势
巴斗打造生态宜居“鲜”渔村
- 发布日期:2022-10-09
- 来源:东台日报
近日,弶港镇巴斗村在全省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建设现场推进会上进行了典型交流发言,该村“巧用资源优势打造生态宜居‘鲜’渔村”的经验,得到与会人员一致肯定。
该村围绕打造江苏沿海“第一渔村”目标定位,依托渔村风情,先后编制美丽乡村总体建设、乡村旅游发展等规划,突出海鲜渔趣主题,细化海滨资源利用、肌理有机更新、传统文化保护等设计方案,把改善人居环境与完善公共服务有机结合,让实施规划更接地气、更有烟火味,真正体现便民利民宗旨。
“重要的还有,我们注重蓝图落地的执行力和连续性。”村书记叶勇介绍说,从起初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创成省二星级康居村,到省人居环境示范点创建,建成省美丽乡村、休闲农业示范村、特色田园乡村,再到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村庄,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年接着一年干,不间断、不折腾,真正做到一张蓝图“画”到底。
“整合利用闲置土地、房屋改造更新环境,不仅节省资金,也节约土地。”驻村机关干部坦言,该村依托地形风貌,节约集约改善环境,通过整治巴斗河形成近2公里滨河风光带,清出的淤泥用来填平中心路东侧废塘,再在上面植草披绿、配套健身器材和景观小品,建成200平方米的渔民憩园。曾经杂草丛生的村部门前水塘,经过驳岸活水并配套喷泉等设施,建成五彩斑斓的声控红帆池。该村还对闲置的巴斗小学旧址进行规划开发,建成300平方米的海鲜市场,彻底改变露天摊点占道经营影响交通安全的现状。同时,将破旧空关房清理腾出的空间,用于建设民宿8家、篮球健身场3处、公厕2座,配套游憩设施20多台(套)。
一口老井配上巴斗泉传说,植入渔船渔具小品,配建凉亭、石椅,取名“巴斗泉驿站”,成为渔民休闲的好去处。茅草屋是渔民生活的历史见证,经过修缮变身“老船长小屋”景点,现已成为渔业文化与红帆文化交融辉映的教育基地,也是旅游观光的“打卡”地。
该村还尊重民意,出新房屋7万多平方米,对显目的墙体进行鱼类和湿地彩绘。针对渔民烧香祈求平安的习俗,在家家门前摆设造型统一的香炉,并用串连葫芦的渔网围挡小菜园。绿地里有青砖铺设的透气小路,还有铁锚、碾磨、石臼、石磙等“老物件”装点其间,浓浓的渔村气息扑面而来。
遵从渔民“环境好还要过上更好日子”的意愿,该村坚持湿地生态保护利用并重,将生态红利转化为富民强村优势。在保护上,村成立了湿地保护支部,建立护滩巡查督查机制,每年清理海洋垃圾100多吨;新建微动力站1座,每天处理生活污水达60吨;大力退渔还湿,修复湿地,形成万鸟翔集千亩“巴斗鸟湾”。在利用上,改变一家一户零散养殖现状,以集体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引领生态精养,实现养殖业从南美白对虾到肥美青蟹的转型,建成全国有名的蟹苗和青蟹供应基地。此外,还通过户户入股方式带动共同致富,现在每年人均到手红利达上万元。
承接黄海国家森林公园、条子泥观潮景区的溢出效应,巴斗又抛出“渔趣海韵、风情巴斗”主题,走出一条从“卖海鲜”到“卖海景”的发展新路。先后建成海滨美食一条街,集聚渔家特色民宿、海鲜特色餐店20多家,开辟“巴斗湾”环村旅游线4.5公里,提升老船长小屋、巴斗泉驿站、红帆池、党建驿站、海洋城等20多个景点。
“洗脚上岸”的渔民也捧起生态“金饭碗”,投资创办16家特色小吃、民宿店,还吸引近20人回村创业。“现在的巴斗真是‘风水宝地’。”远嫁他乡的祁兰芳返乡创办了渔娘住餐特色综合体,不仅有地道海鲜、观潮民宿,还“原创”令游客吃了还想吃的“三鲜包”。如今,旅游收入已成为渔家和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来源,一年比一年强。